时逢春季,记者在穆棱市马桥河镇看到,菌农们抢前抓早,在自家的院子里蒸起了锯末子,制作菌块和菌袋,与往年有所不同,今年,菌农们不仅种植黑木耳,还有老百姓很少吃到的新奇食用菌。
新奇珍菌成为市场紧俏商品
上年,全市食用菌获得了大丰收,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728元。有关人士认为,我市在食用菌项目上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不仅传统的黑木耳、滑子蘑等食用菌产业优势明显,新奇菌种双孢菇、白灵菇以及香菇、猴头菇等食用菌也已培育成功。
穆棱市看好了双孢菇产业,在供销社的扶持下,上年,依靠“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与牡市中龙公司签订了每公斤3.6元的保护价收购订单,双孢菇面积达到了7300平方米,猛增了5倍。
其实,我市发展食用菌潜力较大,将玉米秸秆与稻糠和麦麸子组合在一起,经食用菌技术人员接上菌,就能生产出白灵菇。宁安市宁安镇的临江村,马桥河乡下马河村,城区的北安乡麻花沟一带都是白灵菇生产基地,预计生产规模达到80万袋;海林市还是全国最大的猴头菇生产基地,规模达到了1900万袋,今年干品均价达到了38元;林口县奎山乡吉庆村还发展了杏鲍菇80万袋,每公斤卖到24元。
标准化生产潜力大
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在菌种生产、采摘和凉晒等方面还有潜力可挖。如有的菌农自采自接菌种,不能保证菌种优质。在生产标准上,我市新发展食用菌的地方接受新技术较快,而老菌区的菌农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亟待用新技术、新标准指导标准化生产。东宁县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启示:2005年,东宁县生产3.4亿袋食用菌,菌农人均收入1000多元;2006年,同样规模的生产量,由于推广了室内催芽、小孔刺穴等新技术,不仅促进了食用菌早熟,而且质量还有了很大提高,人均收入达2000多元。
我市拥有30万吨黑木耳经销量,但“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目前,我市拥有大型深加工企业10多户,小型深加工企业也有几十户,在全市食用菌总产值14.2亿元中,我市食用菌产品占总产值的比例较小,还没有形成深加工优势规模。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已脱颖而出,黑龙江三通绿色食品公司投资1.5亿元,兴建了黑木耳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生产黑木耳早餐系列食品,年可消耗8000吨木耳产品。牡丹江中龙食品公司、川野天宝公司、绥芬河维多宝公司均是以黑木耳、滑子蘑为原料的生产企业,已经起到了稳定食用菌价格的作用,若培育本地龙头企业,招引外来深加工企业,我市食用菌产业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