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的功能食品
12月22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二审稿在保健食品、媒体责任、转基因食品标志等方面有所增减,也因此备受关注。
据媒体报道,信春鹰委员在审议中提出,保健食品广告应严格规定。原有法律对食品广告有严格的规定,明确“食品广告不得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功能”,但实践中,电视台的很多食品广告,都以各种直接的或隐讳的方式宣传食品的功能,“绝对不说吃这个可以顶饿,而是说它是有其他功效的”。
“保健概念食品”乱象丛生
市场上有不少产品打出了“养胃”等保健旗号,不属于保健食品,却有功能声称,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信春鹰举例称,现在广泛做的猴菇饼干广告,其中就用了“养胃”这两个字,它的价格是其他同类饼干的若干倍,而且该饼干药店和食品店均在卖。对此,信春鹰建议综合考虑食品广告的特殊性,对食品广告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
记者了解到,除了猴姑饼干,市场上还有不少产品打出了“养胃”的旗号,如黑芝麻乳,以及一些养胃茶、天然本草植物饮料等。不属于保健食品,却声称能“养胃”,这是现有“养胃”食品的共同点。
除了养胃以外,各种保健概念食品更是层出不穷,比如,大米是我国的主粮,近年来,不少保健概念大米纷纷进入市场,如“高钙富硒大米”、“竹营养米”,“麦饭石大米”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朱智伟研究员称,市场上的保健概念米,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策略,从实际保健疗效来讲,没有相应的动物实验,或者其他什么实验来验证,就很难去说这个问题。古语说“凡药三分毒”,大米是日常主食,人们难于控制摄入量,不赞成将大米用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