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黄汉军本报记者郭燕 3月16日一大早,两辆来自重庆的大货车停靠在岳池县九龙镇白鹤桥村民张军的稻田蘑菇大棚旁,等着蘑菇装上车,种菇的、采菇的个个脸上挂着笑容。“去年,我种稻田蘑菇收入2.3万元。春节期间,我已卖了8000多元,4月底前,我卖蘑菇至少可收入1.7万元。”张军指着刚采摘的鲜菇告诉记者。和张军一样,该县白色农业的受益者达2万多户。
岳池县从2004年破题实施白色农业,短短2年初见成效。
老师实践启发思路说起该县白色农业,不得不提起岳池一中生物老师郑云。1987年,郑云利用所学,在学校组建了生物实验兴趣小组,课余带领学生校园种植平菇勤工俭学。当时,他月工资68元,可生产的平菇一年为学校创收800多元。但到2004年,他的食用菌才走出校园。郑云的实践让岳池县决策者看到了一条路。
2004年10月,一个发展白色农业的近、远期详细规划出台。
建园引企以企带农岳池县成立了白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全县白色农业科技顾问团,并与西南科大、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特聘请了1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为常年顾问,建立了4个专家工作室,分别成立了微生态技术推广、白色农业无公害检测技术等5个服务中心。采取多元化投入机制,两年多来,县乡财政、企业业主、农民共投入发展资金2543万元。
如今岳池县县城周边的花园、九龙等镇集中建立了万亩白色农业示范园,以园引企,以企带农,点面结合,几乎每个村庄都搭建了成片的菇棚,品种多达10余个。
锁定目标初尝甜头九龙镇自生村业主黄小军算了一笔账:一个普通大棚可以放三四万个菌袋,按一个菌袋出200克菇,市价每公斤7-10元计算,除去成本,这20个大棚一年赚个一二十万元不成问题。2006年,岳池县稻田蘑菇快速发展到2万亩,蘑菇种植已遍布全县44个乡镇,农民增收8000多万元;沼气为农户提供70%的生活用能,户平减少燃料支出500余元,沼液浸种、喂猪、杀虫等新技术,户平减少农药和化肥支出100元等;已建起了万亩白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了湖南农大哥、北京普仁、澳大利亚特普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创建了“郭氏无抗鸡”等特色品牌,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