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
菌种退化,本地菌菇减产
“适合蘑菇生长的温度是13℃~15℃,如果超过20℃,就会死去;若温度过低,则不会产菌,今年忽然降温,对蘑菇的产量的确有影响。”市新鑫食药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亮说。
去年,陈雪亮种植基地里的双孢蘑菇平均批发价是4.5元一斤,今年已经超过5元一斤,贵时甚至卖到6.5元一斤,“除了产量减少外,现在吃的人越来越多,导致菌菇供不应求也是涨价的原因。要知道,以前一个晚上温岭人只能吃1000斤蘑菇,如今却能吃1万斤。”
温岭人近几年开始爱上吃蘑菇,但事实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温岭也是省内主要的双孢菇种植基地之一。
“温岭主要种植的菌菇就是双孢蘑菇,估计去年种植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尺(1平方米约等于9平方尺)。”陈雪亮说,“温岭种植双孢蘑菇已有30多年的历史,但是因为长年使用同一菌种,导致菌种退化,产量减少。今年引进了新的菌种,一季一平方尺能产菌菇2.5斤,而原来的却只有2斤,个体户就更少了,只有1.5斤。”
陈雪亮认为,今年价格涨也与此有关。
市农林局农技站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与前年相比,2014年双孢菇种植面积增加了40万平方尺,但产量却不见增长。“除了双孢菇,今年平菇产量也下降得比较厉害,种植户从原来的30多户减少到了十几户。”他说,2014年,我市食用菌产量总共是7350吨,其中包括黑木耳、双孢菇和平菇。“而去年还有一个闰九月,种植户种得比以往早了一个月,那时温度挺高,食用菌颇受病虫害影响。”
出路:
不断创新,空调房里种蘑菇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温岭的食用菌种植主要集中在箬横、新河、滨海,“因为这几年种植成本越来越高,菇价却没有上涨多少,导致利润并没有随着规模扩大而有所增加,使得不少小户都放弃了种植。”
不过,不同于小户,一些种植大户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在寻求新的方法,减少成本,增加产量。“毕竟食用菌是有市场的,如果能重新找回出路,还是很有前景的。”该负责人说,温岭如今已有两个种植基地引入了空调房,将蘑菇种在恒温房里,保证反季节也能出产量。还有多户种植户使用热水循环加热,避免了低温时不产菌的现象。
陈雪亮就是其中一个将蘑菇种在空调房里的人。去年下半年,他投入资金370多万元,建起了能抵御强台风的现代化蘑菇房,种植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同时,采购了10台大功率的空调机,第一次让蘑菇住进空调房。每间蘑菇房里都栽培着六层蘑菇,这就节约了土地面积。
按照传统种植模式,蘑菇一般是秋季种,冬、春季收。一年栽培一季,生长周期一般为半年左右。陈雪亮采用“空调菇房”培育后,效益翻了两倍。“菇房里的蘑菇生长两个月基本就可采摘,一年可种三季。”陈雪亮说,传统的蘑菇种植方式对土壤、气候要求都比较“挑”,可以说就是靠天吃饭,长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老天的“脸色”。“采用菇房培育,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就变得可控了。而且菇房是全封闭的,病虫害不会有,农药也不用喷。”
“此外,我们正计划在温岭建一个现代化菌种培养基地,既能解决种植户因为菌种退化导致减产的情况,也能减少种植户对外来菌种的依赖。”市农林局负责人说。
超市的价格牌上还留有涨价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