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发展 食用菌产能大幅提高
走进洪泽县九联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幢幢食用菌培育大棚连绵起伏,“单个种植面积320平方米的智控菇房已投产15个,还有17个已建好通过验收将在年后投产。”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部投产后年产蘑菇将达到1600吨。
据了解,我市将食用菌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积极开展省级现代农业项目的争取工作。2010年以来,市农委为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争取项目16个,获批财政补贴资金1270万元。
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投资食用菌生产的热情高涨,食用菌生产基地呈现规模化发展之势。其中淮阴区丁集、五里、渔沟、棉花庄等乡镇日光温室黄瓜与草菇高效轮作,栽培面积2000亩。淮阴区刘老庄南营村建成秀珍菇棚10栋、吴城镇有大棚香菇100亩;淮安区朱桥、平桥、博里建有大棚和高架菇棚蘑菇、草菇、香菇等生产基地1000亩。市食用菌协会会长刘卉成立了洪泽县刘卉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东双沟建有工厂化菇棚1500平方米,大棚13亩,生产茶树菇、黑木耳、灵芝等多个品种,正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50亩的食用菌采摘园。
随着工厂化食用菌企业引进和基地规模化发展,我市食用菌产能迅速提升。据省园艺行业统计,2010年我市食用菌生产面积仅531万平方米,产量2.58万吨,产品只有平菇、草菇和蘑菇等,无工厂化生产。2014年预计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4700万平方米,总产量17.1万吨(鲜),产品有平菇、草菇、蘑菇、香菇、白金针菇、杏孢菇、海鲜菇、双孢菇、灵芝等十余种。
在政府引导,企业和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市农委积极争取将洪泽县富民强村食用菌创业示范点、淮安区朱桥大棚蘑菇基地等打造成设施农业集中区,推行“六统一自”的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开展食用菌生产,鼓励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参与集中区建设,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产销两旺,产业效益显著增加
“双孢菇4.8元/斤,草蘑6元/斤,与清江蔬菜批发市场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每天开车过来上门收购。”淮安胜伟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胜辉说。该公司实行草菇和双孢菇轮育,年产双孢菇2400吨、草菇2600吨,预计年实现产值1亿元。
在洪泽县岔河镇,以胜伟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可带动周边500个农户从事食用菌种植,增加农户收入2500万元以上。洪泽县润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胜伟公司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公司统一供种,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合作社实行订单式生产加工,蘑菇由公司统购统销,实行最低价保护收购。”合作社理事长徐成柏说,蘑菇供不应求,合作社一期5个菇房12月已出售蘑菇1000多斤,预计一年头就能收回投资成本。
统计显示,2010年全市食用菌产值1.34亿元。近几年食用菌生产迅速发展,在农业产业中位置日趋重要据市统计局新出版的统计年鉴,食用菌产业首次单独列出,2013年全市食用菌产值已增长到9.27亿元,今年预计产值将首超10亿元。
不但经济效益凸显,社会效益也可观。仅紫山食用菌硅谷产业园就带动当地就业百余人。三河镇青年陈亮在紫山现代农业江苏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多,升任品管部经理,年薪10万元;采菇人员王梅平均月工资3300元,她满意地说:“家门口就能上班,工资不低还能照顾家。”据统计,全市食用菌产业吸纳农村就业人数约2万人,人均收入增加1.5万元,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愿望,也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并且,食用菌培育还是一个生态产业,开辟了秸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目前全市食用菌产业年消耗稻草、麦秸、玉米芯及牛粪、鸡粪等20万吨。废料广泛用于有机肥、基质生产及燃料等,不但解决秸秆和畜禽粪便污染难题,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菌渣有机肥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