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878269_14204276391601n](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501/07/15-17-39-14-21325.jpg)
什里村民黄汉甫在田间采木耳
技术员在做田间指导
据悉,什里村自2013年开始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群众在种植黑木耳上尝到了甜头,成为实现群众不断增收道路上的先行者。那么,什里村群众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实现不断增收的呢?他们的经验有没有值得其他群众学习借鉴的地方?笔者认为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共同关心的话题,就让我们一起到什里村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
初尝黑木耳种植甜头的先行者们!
在什里村村庄下面的田坝里,我们看到了几个连成一片的褐色大棚,什里村委主任韦国城告诉我们,大棚里种植的全部是灵芝菌。在这几个褐色大棚下面的另一块坝田中有两个已经搭好的大棚和几个正在搭建的大棚,这些大棚内外的田坝中整整齐齐地摆满了白色的圆柱棒,像正在接受检阅的士兵。韦国城说,这白色的圆形柱棒是用来种植黑木耳的菌棒。这里种植的黑木耳占地约5亩左右,有6万根左右的菌棒,什里村除了在这个地方种植外,还在上、下相里等地种植了大约55亩66万根菌棒的黑木耳。在田坝里,我们遇见了来自浙江的技术员小曾和小陈,还有正在田间采收木耳的老大爷黄汉甫。小陈向笔者介绍说:“这里的食用菌种植采用的是我们浙江的生产技术,从菌种选育、菌棒加工、消毒、植种、田间管理到采收管理,都由我们负责技术指导,产品也统一由我们收购。”正在采收木耳的老大爷黄汉甫停下采接木耳的手,乐滋滋地告诉我们,“我家今年种植的黑木耳有一亩五,现在已得收3回了,看样子还能得收3回,现在老板按31元/斤向我们收,我家可能还有20000多块的收入!”。
破解技术、销售两大难题,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韦国城告诉我们,之前的一段时间,什里村群众除了外出打工外,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增收路子,什里村群众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比较困难。什里村群众以前曾经尝试过种植木耳,但由于不懂得先进技术,采用传统的方法种植木耳,要消耗大量木材,不但产量很低,而且种出来的木耳没人要,卖不出去,群众都吃过不懂技术、不会销售的亏。2013年以来,在驻村第一书记的鼓励下,什里村引进浙江先进生产技术,建起了合作社和食用菌生产基地,采取“农户+基地+公司+合作社”的模式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有效的破解了群众不懂技术、不会销售两大难题。
公司最大的优势是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善于利用市场规律,浙江来的技术员小陈说,“群众不懂技术我们指导、群众不会销售我们统一收购。我们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销售一条龙服务,使黑木耳种植形成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生产,利用公司的优势,让产品直接与市场接轨,消除群众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和卖不得好价钱的后顾之忧。同时,我们还租用村民闲置的土地,再请村民过来种植木耳,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什里村的林木、土地和劳力资源优势与公司的技术、市场优势得到很好的结合,实现了农户与公司的双赢!韦国城说,农户出地、出力、公司提供技术和销售渠道,合作社负责收购和销售,这是一个双赢模式,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目前全村415户已有80户农户种植黑木耳,其他户群众看到我们这些先试先行的群众民尝到了种植黑木取的甜头,有很多人都决定不在外面打工了,要返乡回来种植木耳。
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产菌棒的原料是木材,毫无疑问,生产黑木耳需要砍伐林林,而且是要砍伐非针叶林的林木,那么发展黑木耳食用菌特色产业,是否会造成生态破坏呢?
食用菌公司负责人黄碧涯说,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这是国家的政策,完全符合公司和群众的利益,因为我们公司和群众也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如果生态被破坏了,我们的优势产业也就不存在了。公司在发展这项特色产业时先进行论证评估,把生产的规模控制在一定的规模范围内,对林木采伐也坚持主张间伐枝枝丫丫和树木剩料,不破坏山上绿油油的植被,照样可以有产业,有项目,牺牲了大树去换钱,这是断了后路的傻事,要让生态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