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来,平泉县着力打造“质量立菌、科技兴菌、龙头强菌、市场活菌”的发展体系,不断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有效支撑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切实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目前,该县食用菌生产覆盖全县19个乡镇、4万多农户,总量达8000万盘(袋),产量达到8万吨,销售额达8亿元,整个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达到43.1%。平泉县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县”、“中国滑子菇之乡”、“中国食用菌之乡”等称号,杨树岭镇耿家沟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建立“质量立菌”安全体系。该县组建了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生产销售的食用菌产品及从外地购入本县加工或销售的产品进行检测,定期对食用菌生产加工的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进行定期检测与监督,对不符合食用菌生产要求的区域坚决不安排食用菌生产。抓质量,标准是根本。这个县自2000年开始推行标准化工作,制定出台了12项食用菌无公害栽培、加工等技术标准。他们将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行标准化生产的突破口,先后建标准化园区20多个,示范带动了全县标准化生产步伐。目前,平泉县基地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DD国家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县。
建立“科技兴菌”促进体系。为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平泉县着力在产业的科技进步上下工夫。专门成立了食用菌科研机构,与中国农大、河北师大、浙江庆元食用菌研究所建立长期技术依托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技术保障。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奖励办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新品种不断涌现,推广了香菇2号、滑子菇早丰112等新品种12个,应用了香菇免割保水膜、夏季地栽香菇、周年生产等技术。同时,加大对菇农的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常规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全县实现了乡镇有技术服务组织、村有技术骨干、户有技术员的技术保障网络,使食用菌生产的整体效益提高了10-30%,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
建立“龙头强菌”拉动体系。多年来,这个县始终按照“抓龙头就是抓市场,抓龙头就是抓生产;扶龙头就是扶农民,扶龙头就是扶基地”的思路,狠抓龙头企业建设。通过引资金、上项目,合资、合作、招商、嫁接等各种方式,建立了绿源、润隆、乾通、三棵树等龙头企业20多家。并出资200多万元扶持建立了40多座香菇保鲜加工厂,保鲜库容达到1万立方米以上。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牵动能力,平泉县先后争取项目资金、协调金融贷款5000多万元,完成了绿源、润隆、三棵树等公司的新厂区扩建,并投产达效。同时,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抓产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引导企业加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度,加强品牌建设。
建立“市场活菌”保障体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平泉县将市场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先后召开了三届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大会,为产销搭建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平泉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平泉初步成为周边省区的香菇价格形成中心。在卧龙镇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了原辅材料交易市场,促进了各种原辅料的流通。同时,该县加大建设鲜销产品配送渠道,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继续加大以举办交易大会为主的多种形式参与的产区宣传力度,促进消费市场的启动。为保护从业者利益,该县一方面围绕市场需求搞好科学预测,优化各品种间的生产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建立风险基金保护制度,建立产季应市低价防范体系,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