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生产交流,开阔胸怀促发展
现在关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了,英国人开始种双孢蘑菇也是高墙大沟,生怕技术被人偷走,所以这种概念维持了差不多五六年,所以生产技术始终得不到进步,最后英国成立蘑菇学会,大家开始交流,开始报告,所以技术就突飞猛进上去了。我有一次在巴西圣保罗演讲时,台湾早期移民到圣保罗种双孢蘑菇,那个区域就有十几家种蘑菇的,他们不和巴西科学家交流,都是关起门来象早期英国似的不准人进去参观。有一次我在巴西的首都交流的时候,我告诉他们,现在外国一个平方米出的蘑菇现在已经达到40-50公斤,他们一点也不相信,怎么一个平方米能生产四、五十公斤的蘑菇呢?他们说这是不是天方夜谭?他们就是停留在不进步,闭关自守,还是台湾七十年代的方式,一个平方米最多12公斤,他们不相信有这么大的差距。
还有一个经验我就要讲到销售的重要性,因为刚才有一位先生他有讲到关于交流,这也是我们今天的目的,这要感谢梁枝荣所长给大家一个这样的机会大家可以一起来交流。交流非常重要,不但是食用菌,任何一个科学,如果世界没有交流,科学就不会进步。有一年广东科学院副院长带领广东微生物研究所的8个人到澳洲去考察,我给他们安排在悉尼附近访问了一个蘑菇工厂,正看到他们在收菇,我就让广东的朋友问这些茹农第一平方米可以生产多少蘑菇,菇农亲自告诉他们38公斤,这是一个平均数。有时我感觉到有点失望的地方是,大家知道二次发酵是我引进来的,就在北京饭店第一次,那时我们中国的双孢蘑菇是仿照法国栽培,一次发酵,覆土式栽培,产量很低,后来我引进二次发酵,轻工部每年都请我回来,大家都知道,如果国家部委请你回来,如果专家没作用的话,请了一次就不会请第二次了。这并不是说我有用,但是我介绍了二次发酵、覆土栽培,介绍了新品种Ag176,这个品种对双孢蘑菇的发展起了一个很大的作用。就这么一个二次发酵这么一个简单的技术我讲了三年才没有问题了。但是很可惜,漳州我访问了,还是十几公斤产量,所以我就有一个感觉交流的重要。
我这次成都金堂会议上我也讲,我们中国的科技在外国人看来后劲十足,他们举例说象太空,我们后来居上,太空技术厚积薄发,外国人都很惊奇我们的100多个航天科学家平均年龄35岁,我在想,这些人还可以工作20-30年,不可估量中国的太空实力在30年后是一种怎样的状况,不可想象。现在世界都在睁大眼睛看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再回到我们食用菌,近几年我们从木腐菌如金我针菇、蟹味菇、鲍鱼菇的工厂化就象“蛙跳”,嘣嘣地跳着,我们太空也是蛙跳,但是我们草腐菌如草菇、双孢蘑菇、巴西蘑菇还在龟爬,走得很慢,人家双孢蘑菇已经四五十公斤了,我们还是十几公斤,走得很慢,这是我们科技人员和企业人员一个检讨的办法,我们的工厂化是蛙跳,但跳的基础并不扎实,机器是买外国的,不是韩国的就是日本的,我这次从苏州、杭州回来,现在有的日产量是80吨,机器是韩国的,菌种是日本的,现在工厂化的菌种不过关,没有中国制造的菌种,这还是食用菌很多弱点的地方,这也是我们科技人员要把食用菌的基础打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