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土窑洞成种植蘑菇的理想场所
据统计数字显示,1996年-2012年,吕梁市有1506个自然村、34880户、13.8万农民实现搬迁,导致农村大量土窑洞闲置。这些土窑洞具有冬暖夏凉、湿度易控制等特点,稍加改造就可成为种植蘑菇的理想场所。同时,农村大量的秸秆、麦麸、玉米芯、棉籽壳等都是生产加工菌棒的优质原材料。
2013年,吕梁市发展窑洞栽培6037孔,占农村闲置窑洞总数5.8%,涉及农户1588户;发放菌棒576.2万棒,涉及离石、汾阳、方山、交口、临县、石楼、中阳7个县市区的39个乡镇(街道)107个村。当年生产鲜菇6374吨,产值约3800万元,1712户菇农总收入达3496万元,户均超过2万元。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大量资金投入。为鼓励种植食用菌,菇农所用的菌种、菌棒等直接用于生产的投入,全部由市、县两级财政补助。这期间,离石、中阳、临县、方山等县区,还免费为菇农配备了喷雾器、鼓风机、遮阳网、温湿度计等必要的生产设备。
经过两年的实践,包括食用菌在内的“8+2”农业产业化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活力,正在成为具有吕梁特色的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仅从种植食用菌来看,已由2013年单一的平菇,发展到2014年的香菇、金针菇、双孢菇、鸡腿菇、杏鲍菇等多个品种,种植方式由去年的窑洞种植发展到窑洞、山洞、温室、大棚、覆土栽培等多种形式。
2014年,吕梁市发展食用菌1400万棒(含2013年巩固种植的460万棒),并在当年10月底前完成两批次出菇,使年鲜菇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传统农业的回归,还对单一的煤焦产业的转型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由煤炭企业转型的中阳厚通科技养殖有限公司一期投资2.2亿元,建设集种猪繁育、饲料加工、粪能利用、污水处理、屠宰加工、冷鲜保鲜一体的现代化养猪场;由建筑企业转型的方山联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400多万棒的香菇菌棒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