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69_500500](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501/15/11-02-45-43-21325.jpg)
王儒林书记在吕梁市调研时的讲话摘要
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吕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过去十多年来,吕梁在全省可以说发展最快、增速第一。现在呢,吕梁的经济下滑在全省也是最快的,全市亏损企业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8月底,规模以上亏损企业271户,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48.9%,其中煤炭企业163户、焦炭企业24户,企业亏损总额达到61.4亿元,规模以上停产企业117户,其中煤炭相关企业92户,占停产企业的78.6%。吕梁煤炭资源富集,是优势。但是现在看来,随着煤炭市场低迷、价格持续下跌,煤炭企业甚至连生存都面临着困难。
吕梁是煤炭大市,当前煤炭市场不景气,王儒林书记吕梁调研时强调:要适应经济“新常态”,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吕梁科学发展的能力。
王儒林书记调研后,山西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成了吕梁市煤焦型企业转产的标杆企业,昔日的“煤老大”如今是“菌老大”,不仅是省内最大的食用菌种植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集种植、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
食用菌种植已达1400万棒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依托丰厚地下资源优势,吕梁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快速崛起的跨越,其中孝义、汾阳等地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由于靠煤炭采掘为主的简单线性发展模式,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村企村矿矛盾突出,与农民增收致富关联度不大,反而制约了吕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让吕梁革命老区农民收入增加,就需改变一煤独大局面。2012年,吕梁市提出“8+2”农业产业化振兴三年计划:立足当地传统农业生产基础,瞄准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生产目标,对核桃、红枣、土豆、小杂粮、食用菌、林下经济、大棚蔬菜、畜牧养殖八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抓好市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两个关键环节。
3年过后,吕梁“8+2”农业产业化效果日趋显现。截至2014年底,吕梁市仅食用菌种植已达1400万棒。
说到种蘑菇,45岁的杨复炎说,与自己以往从事的行业“八竿子打不着”。多年来,他一直在孝义市区做音响器材生意,挣钱后,就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随着当地政策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倾斜,他瞄准了食用菌种植。
双孢菇的市场批发价是4元/斤,每季产量达30万斤,销售收入120万元。杨复炎的双孢菇之所以能打入外省市场,就是沾了“温度”的光。“春秋两季,正是南方省份温度高的季节,不适宜双孢菇生长。”杨复炎说:“北方种植双孢菇正好对南方的市场空当进行了补充,也能卖出较好的价钱。”秋季收双孢菇的两个月,前来昇达打工的附近村民,就有五六十人。
相对于杨复炎来说,孝义市金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每年收获的150余万斤的平菇,则是销往周边地区。
45岁的马思伟是孝义市振兴街道办事处辛安村村民,也是金菇合作社的当家人。2003年,他在村边建起4座蘑菇塑料大棚,“当时规模不到3万棒,就是小打小闹。”
辛安村人口1400多人,人均6分地。由于耕种传统农作物效益不高,马思伟就动起了脑子。2010年,他与其他4户村民组成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形式,陆续建起募股大棚。2013年,随着当地政府政策的出台,合作社的蘑菇大棚数量达到54座。
新蘑菇大棚并非理论上的全运转,每年是一半大棚生产,另一半大棚晒棚。每座大棚能放菌棒1万多棒。一年到头大棚能产平菇150多万斤。遇到摘蘑菇的繁忙季节,合作社要用十几个人,这些临时工人月工资在1800元-3800元之间。
金菇合作社种的平菇,“主要销往平遥、临汾等地,合作社5户社员平均能挣十几万元吧!”马思伟说,每逢蘑菇收获季节,前来收购蘑菇的商贩很多。
范树仁说,目前孝义全市食用菌规模达150万棒。“类似金菇合作社规模达10万棒以上、大棚超过十座的合作社,在振兴街道办事处有四五家,涉及农户达四五十户,平菇年产量占全市销售量的2/3。”除振兴外,高阳、兑镇两镇也是产蘑菇较为集中的乡镇。
为提高菇农种植食用菌的热情,当地政府为种植户每棒提供0.5元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