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古田农丰食用菌合作社社员谢宜薛来到菇房,查看银耳长势。3个多月前,谢宜薛以自家白木耳专用房作为反担保抵押,向古田农信社申请到47万元贷款,用于扩大再生产,成为普惠金融试点的受益者。
以前,菇棚在金融部门眼里“一文不值”,不能成为抵押物。为破解农户与小微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去年古田县委、县政府积极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普惠金融工作试点,农丰合作社与古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功对接。合作社向农信社注入风险金3000万元后,农信社放大5倍授信额度,接受种植户的菇棚、农机等生产资料作为反担保抵押,让农民享受到了手续简化、利率优惠、随用随贷的金融服务。
古田是中国食用菌之乡,每年生产季,仅大桥、吉巷、城东、平湖等四个乡镇(街道)的食用菌种植户周转资金缺口达30亿元。面对这一巨大的融资需求,金融部门犯难:种植户手里能用于担保的多为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农机、菇棚等生产资料,金融部门难以评估价值,而且一旦遇到种植户无力还贷,这些抵押物也很难处理。
“有了合作社作为中介桥梁,以市场调节为杠杆,这些矛盾迎刃而解。合作社理事都是经济能人,本身都从事食用菌产业,既了解菇棚、农机等生产资料的真正价值,也有实际融资需求。而且,合作社对社员农户的生产情况有最真实的了解,既可有效防范风险,也可极大缩短征信调查时间,融资效率大幅提升。”古田农信社理事长陈立云说。
农丰合作社的姚化文也是普惠金融试点的受益者。前年茶树菇生产季,他求朋友作保才向担保公司借到50万元,一年需付息4.8万元。去年,他以部分股权作为反抵押担保,通过合作社向农信社贷到50万元,贷款从申请到获批只花了3天,只需付息3.9万元。
据悉,合作社社员办贷一般能在同期同档次利率的基础上,享受到下浮1.5至1.8个百分点的优惠。社员付给合作社少量的手续费后,合作社作为农信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方,在对农户借款进行审核授信担保的同时,也承担起抵押物的处置、变现。据统计,到去年12月底,农丰合作社已为社员担保贷款71笔,其中采取农房、菇棚等担保贷款41笔,总金额2090万元。
近日,古田县决定由财政向金融部门注入1000万元,建立风险保障资金池,进一步强化了普惠金融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农民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践中,往往遭遇贷款难瓶颈,原因之一就是农民拥有的自建房及生产资料等不受金融部门待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或正规金融机构体系之外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甚至是贫困人口提供机会,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可得性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途径是进行金融体系创新。
作为食用菌生产大县的古田,也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曾推行五户联保、经济能人担保、林权抵押担保等措施,但农民在融资上仍未完全解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古田农村信用联社进一步创新突破,让农民享受到了普惠金融,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