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作坊到社会化分工
仅两三年的工夫,一朵香菇在庆元的栽培流程就被社会化分工彻底颠覆。以前,菇农买木屑、麦麸——灌装菌棒——消毒——注射菌丝,全流程一步都不能少做。
现在,菇农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四处采购原料自己生产菌棒了,每年的四五月份他们只需将现成的菌棒买回家就可以开始栽培香菇了。
专业化分工不仅让菇农少了辛苦、省了成本,更让栽培效率得到提高。一家农户以前只能栽培3000多段菌棒,现在一个大户可以栽培5万段甚至更多。
屏都街道蔡段村已经成为全县最大的木屑加工基地,8家企业生产的木屑不仅能满足本地菇农需要,还销往外地。
在松源街道会溪村,菇友塑料厂的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一天就能生产400多万只食用菌套袋,这种套袋可以防止杂菌进入菌棒,全年的产量占国内市场的七成,而本地用量只占1%。
有了专业生产木屑、麦麸和套袋的企业,菌棒加工厂应运而生。仅一家光大竹木生产专业合作社一年就能生产100多万根菌棒,全县目前已发展到70家菌棒厂,年产7000万根菌棒。福建等地的食用菌栽培户也来庆元采购。
越来越发达的市场分工,不仅促进了本地香菇栽培效率的提高,也让产业链条上的更多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庆元县星菇节能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杂木粉碎机、灭菌炉、电动扎口机等生产菌棒所需的设备一应俱全。经理陈正淼告诉记者,公司短短几年已发展成我省最大的食用菌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其中一半以上的设备销往省外。
目前,庆元的香菇生产已形成育菌种、食用菌机械、筒袋厂、菌棒厂、专业合作社、收购商贩、深加工企业、贸易商等完善的贯通一二三产的产业链。一个更加健康发达的产业链已经形成,而这正是投资者敢于在庆元打造“中国香菇城”的底气。
从卖食品到文化休闲游
据县食用菌管理局测算,与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相比,一户菇农在专业化分工的支撑下可增收三成以上,而专业合作社的年收入可达百万元甚至更多。
冬日的清晨,灿烂的阳光照进山坳里,新跃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荣美忙着招呼帮工晾晒香菇。记者钻进大棚内看到,8层高的栽培架上,朵朵香菇比赛似的往上窜。据悉,该合作社65个大棚里可栽培鲜菇50万袋。
正常年景,合作社一年的销售收入近200万元。掐指一算,大棚、烘干设备等的总投入大概在500万元,减去政府补贴只需要300多万元。一般情况下,三年可回本,利润可观。
一朵香菇,让辛苦栽培的农民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也给爱动脑筋的深加工企业带来更高利润。在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的陈列室里,香菇酱、香菇果冻、开袋即食的休闲食品应有尽有,品类达50多个。
深加工,让一朵香菇身价倍增。一瓶210克瓶装的香菇酱市场价23元,比香菇原材料价格飙升了3倍。去年“百兴”收购香菇2000多吨,本地来源占六成。四成产品出口欧美,全年销售额2亿多元。
快速崛起的电商让庆元香菇的舞步更加优雅。“百兴”除了在淘宝上开店,还在微信平台上开出“百山祖菇菇社区”微店,短短几个月2000多微信用户通过“加盟”的方式成为“百兴”的分销员。“很快就到了几百万元的销售额。”公司负责人吴其耀说。
香菇是庆元的传统产业,但多年来人们的增收点主要还停留在它的食品属性上。今天,庆元人大打千年香菇文化品牌,把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香菇始祖吴三公以及无数的传说等文化元素包装成旅游资源,邀请天下游客来品香菇宴,看香菇文化,甚至亲手体验香菇的栽培技术。
刚刚过去的一年,庆元旅游总收入达7.02亿元,同比增长31.63%,其中以香菇文化为主的旅游接待人次占三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