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一个普通的渔民,成了一个种菇技术员;再从种菇行家,成为“袋栽银耳”的发明者,人们称他为“银耳王”。他不仅在菌业技术推广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还为古田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便是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所长戴维浩。
在全国首创“袋装银耳”技术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戴维浩就开始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他爱琢磨、喜欢思考,在生产过程中,坚持边学习,边探索,反复思考琢磨怎么样才能比别人栽培得多、栽培得好。
1978年1月,戴维浩培育了第一批300多瓶的银耳,但是当时玻璃瓶的价格比较昂贵。“可以用什么容器取代成本昂贵的玻璃瓶.”戴维浩反复琢磨着这个问题。在不断总结生产经验的基础上,1978年他终于研发成功“袋栽银耳”生产技术,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目前,古田银耳生产量已占全国总量90%,而“袋栽银耳”技术虽没有在上级科技项目中立项,该技术已沿用30多年,实现年产值14亿多元,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前后担任过100多个项目研究
戴维浩说,自己天性喜欢搞研究。30多年来,他一边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一边抓科研,并于1990年成立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
他前后担任过100多个项目的研究,涉及新品种开发,引进试种推广,各类食用菌制种技术研究,制种设备、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野生食用菌开发、食用菌产品加工,菌根真菌开发等多领域,获得省、市、县科技部门的食用菌科研成果达20项。其中“银耳优良菌株研究”项目,选育了天然白的TR01和TR21的优良银耳菌株,于2001年通过福建省农业厅组织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菌株经过10多年的推广应用,栽培覆盖面积占全县的90%以上,其效益比原来提高13%,全县菇农为此每年增收10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