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因:人工培育十年仍没结果
松露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攀枝花地区松露人工种植的方法。“现在的松露就像白捡的,谁挖到是谁的。”张洪贵说,松露不是受保护物种,林业部门执法人员看见滥采滥挖时也束手无策,“如果滥采滥挖导致水土流失或者破坏了其他保护物种的时候,我们才有执法权力”。一般情况下,执法人员只是劝阻,执法人员一走,村民又接着干。“每年采摘季开始前,林业部门都要给农民宣讲松露科学采挖知识。”张洪贵说,但是效果不明显。
“谁都怕自己去晚了被别人挖走了,采挖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柳成益2004年毕业起就一直在研究松露人工培育的方法,正好与松露价值再造吻合,他目睹了松露给当地山民带去的好处,也见证着无序开采给野生松露带去的灭顶之灾。
柳成益开始攻关之时,法国、意大利、新西兰等国家已经掌握了松露人工培育的技术,法国松露人工培育比例高达70%,新西兰本不出产松露,在人工引种后,年产达5吨左右。
中国为什么没有跟他们展开合作?一方面是品种、生存环境存在差异,柳成益说,另一方面则是高昂的技术成本和对中国松露出口冲击当地市场的担忧,因此,技术引进的道路并不顺畅。
柳成益及团队考虑将菌根苗感染到树苗根部,当树苗长成大树后,松露也就长出来了。他们在盐边县新九乡建起了100多亩的实验基地,但是10年时间过去了,至今还没有结出松露。
12月初,攀枝花举办了第三届中国(金沙江)国际松露节,吸引了法国松露行业专家一行,其中松露人工培育专家苏和扎特·皮尔在实验林取样后观察到大量感染了的菌丝体,“这说明方向是对的”。法国专家的话让柳成益有了信心,“也许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见成效”。
据了解,野生松露结果周期一般是五六年,人工培育因环境、树种等要素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可喜的是,目前攀枝花与法方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在人工培育、价值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