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草在这里真成了“宝”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亭湖区南洋镇春秋菌业专业合作社时,社长徐汉权正在一间秀珍菇菇房里忙着,“这些秀珍菇长得快呢,一天要采两三遍”。
暖暖的菇房里,是一垄垄上下叠放的菇袋,一个女工熟练地从中拔出一簇簇秀珍菇,用剪刀修剪后放到脚下的筐子里。“这种菇,现在卖到六块一斤,去年最低时也有四块八一斤,平均下来五块多一斤。”徐汉权说,合作社培育的秀珍菇、金针菇无需外销,都卖到盐城本地市场了。
徐汉权告诉我们,其实长秀珍菇的基料来自培育金针菇的下脚料。秸秆粉碎后加上玉米芯、棉壳、麸皮、玉米面等原料,再经过消毒、接菌种、育菇等程序,到菇房发菇后,长出来的金针菇就可以卖了,批发价3块钱一斤。这些长过金针菇的菌糠,营养并没有全部消耗掉。前两年,徐汉权将这些菌糠免费送给花卉、水果的种植户,还要贴个上货费。后来,他到外地学习,将下脚料粉碎后,再加些营养料,经过灭菌、接种后,就能培育出秀珍菇了。
现在,徐汉权的合作社每年5月到12月份育金针菇,1月到5月育秀珍菇,去年生产了120万袋金针菇,今年可望达到150万袋。
而育过两茬食用菌的菌糠还可以继续做有机肥,用于长绿色食品。“今年本镇一个长蓝莓的,就订购了100吨,一吨120元。”
当初一吨230元收的秸秆,经过几番利用后,徐汉权初步测算,价值是之前的5倍。一根草用于食用菌生产后,真的成了“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