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湖南省靖州县人民政府在京联合召开“中国·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据介绍,目前我国干茯苓年需求量达3万多吨,茯苓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茯苓,有利水渗湿、健脾之功效,是临床运用最多的四大传统药材之一,有“十方九苓”之说,同时又是药食两用药材。“随着茯苓在保健品和休闲食品等领域不断开拓,茯苓产业规模将更大。”与会专家们对茯苓产业前景十分看好。
全国三大主产区 湖南靖州交易量占六成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王文全教授带领课题组对我国茯苓资源区域分布、生产技术、流通现状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他在会上介绍,从栽培、生产加工和流通来说,我国茯苓有三大主产区。
一是大别山地带,包括安徽省的岳西县、霍山县、金寨县和湖北省的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形成以湖北为中心的茯苓科技创新阵地。
二是湘黔地带,以湖南怀化靖州县、贵州黎平县为中心,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靖州茯苓”,有靖州茯苓大市场等产业基础,该市场既有鲜茯苓也有初加工后的茯苓流通交易。
三是云南楚雄、普洱,所产茯苓为“云苓”,当地鲜茯苓运往安徽、湖南进行加工流通。
“每年在我们靖州进行鲜、干茯苓交易达7万余吨,交易量占全国的6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2007年,靖州获得‘中国茯苓之乡’之称。”谈到茯苓,从湖南远道而来的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副县长侯凤飞十分自豪,“全县总人口才27万,而茯苓产业从业人员就有12万人。2014年种植茯苓300万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