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资源 优化茯苓栽培生产技术
“目前我国野生茯苓很少,市场上99%的茯苓均为人工栽培。”王文全说,我国茯苓栽培经历了探索期、规模栽培期、引种推广期,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规模化种植。
因为茯苓主要在松木上培植,所以茯苓的栽培种植需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规范菌种,二是解决木材资源短缺难题。目前各地有40多种茯苓菌种,使用较广的有“5·78”菌种和“湘靖28”菌种,王文全希望能够尽快制定并实施菌种的地方和行业标准。他测算每年需要15万吨松木用于栽培茯苓,但我国森林资源紧张,要想实现茯苓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栽培技术。
本次会议承办单位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单位,针对茯苓菌种退化、产量低、质量差,栽培与加工技术落后,农残、重金属超标,产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利用度低,药用价值开发程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大宗道地药材茯苓栽培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的课题研究,其中“茯苓栽培与加工产业化项目” 2012年1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张水寒介绍说,补天药业研究团队经多菌种培育、优化、筛选,选育出了新一代“湘靖28”茯苓新菌种。相比较其他菌种,“湘靖28”具有遗传性状稳定、抗杂菌感染能力强,菌丝传引快、菌丝锁状联合体粗壮,结苓早、苓体均匀结实,生物学效率高、产量高、质量好等优势。目前已经全国大部分茯苓产区推广引种。
“我们独创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茯苓袋料高效栽培技术。”湖南补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甲木展示了他们的茯苓GAP种植基地图片,该栽培技术选用松树根、蔸、枝条、尾尖、松木屑等边角废料为材料入袋,高温灭菌,接种培养,改变了传统茯苓栽培需要大量正品松材。这一栽培方式,节约了森林资源,保护了环境;并利用集中诱引诱杀白蚁技术,解决了分散防治白蚁的技术难题,减少了防治成本和劳动强度,防止和治理了土壤污染;同时实现了集约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节约了土地资源。“比传统种植方法节约近2/3的土地。”实地考察过的王文全教授对此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