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014年全县共生产食用菌8100吨,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纯收入5600万元;带动农户3600户,户均增收近万元。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振兴食用菌产业
为了加快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县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赤城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农牧局,具体负责全县食用菌产业的规划发展、发动宣传、技术推广。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赤城县食用菌规模化生产起于2005年,但由于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原因,没能成功。2012年起,我们解放思想,推动技术革新。先后引进了康绿达菌业公司、德康生物技术公司、攀宝公司等一批食用菌7家生产企业,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工厂化、规模化生产。同时,聘请国家食用菌界的尖端人才,进行技术指导,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比如,康绿达公司,引进了荷兰最先进的隧道发酵生产系统,利用铲车、转送带等设备降低成本,又减少人为感染,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自动化。德康公司引进全自动袋装生产设备,年生产菌棒可达1000万棒。攀宝公司用赤城县特有的沸石做为食用菌生产的辐料,大大降低了感染又提升产品品质。全县食用菌生产格局正由小规模分户经营向大规模工厂化生产转化,有效地提高了食用菌生产效率,使产业逐步壮大。
二、创新理念,增强振兴食用菌产业
1、培养典型,实现园区化带动
为加强食用菌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我们加强了食用菌示范园区建设。在云州乡,建设了栽培面积207亩的双孢菇标准化园区,在三道川乡,建起了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香菇科技示范园区,在独石口镇建立了260亩的白灵菇种植示范园区。全县园区资金投入达1.8亿元。通过园区示范带动农户,正成为全县食用菌产业焦聚的新亮点,为食用菌栽培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孵化与示范提供了广阔平台。
2、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实践证明,规模经营既能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又能避免农户分散经营市场风险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农户的切身利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在全县的菌业发展中,我们注重“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多种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公司负责菌棒生产、产菇技术、回收产品,农户负责出菇生产。这样,与农户结合更加紧密,协调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
3、技术创新,产品多元化发展
全县食用菌产业主要以生产鲜品为主,不易储藏运输,保鲜期短。为解决这一难题,县委、县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康绿达公司率先建成加工生产线,开发保鲜品、盐水菇等产品,德康公司开发了菌棒出口项目,(因为直接出口香菇产品,运输过程中因时间较长难以实现保鲜),把发好的菌棒出口到韩国和日本,并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服务,从而实现了产品保鲜出口。
4、标示认证,发挥品牌优势
近几年,赤城县着力打造菌业品牌建设和“三品”认证工作,认证绿色食用菌产品2个,无公害产品2个。攀宝公司的商标“立康园”已获批河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其公司生产的“立康园”白灵菇、康绿达公司的“康绿达”的双孢菇、德康公司的“菌菌乐道”牌香菇、黑木耳,在北京、天津及韩国、日本等地享有盛誉,都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占有率。
三、政策扶持,壮大食用菌产业
近年来,县政府连续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实施贷款贴息扶持;二是对新建温室、保鲜库给予扶持,每亩大棚补贴资金6000元、每亩温室补贴2万元、每200平米保鲜库补贴8万元;三是全力协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四是为食用菌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五是对外来投资客商,实行 “一事一议”的原则,解决生产运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四、能源利用,助力食用菌产业
食用菌,原料多为农作物秸秆、牲蓄粪便,林木废料木材,这些是3废是农村环境的重要来源,发展食用菌产业还是农村环境整洁的有效举措,如康绿达菌业公司生产的双孢菇,200亩生产面积,一年生产四茬消耗掉秸秆8000吨,牛粪2400吨。拿玉米来说每亩生产干秸秆0.5吨,消耗秸秆是16000亩。所以随着食用菌产业不断壮大,不仅给我信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以上是赤城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情况介绍,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区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和参与到全县的食用菌产业建设中,为实现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