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1.newsxc.com/material/news/img/640x/2015/03/201503130829534EzL.jpg?OMaF)
![](http://img1.newsxc.com/material/news/img/640x/2015/03/20150313082853SUeJ.jpg?9Is)
刚刚过去的香菇热销期,让绩溪香菇产业又热了一把,与去年同期相比,香菇每公斤价格提高了10%。外地商家四面八方过来购销香菇,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
从四大弊端制约生产到年产5000棒再到年产200万棒
原材料制约。审视香菇发展现状,所需要的种植资源问题始终摆在面前,每年从外地调入的木屑等原材料约占总量的30%,本地资源及山核桃脯、油茶壳、木屑、桔秆等农业废料利用率低,制约食用菌扩大升级。
部门衔接不到位。食用菌产业是农业部门主管,扶贫部门扶持,但主要原材料则由林业部门负责,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与林业发展规划上还不能完全对接,在日后的食用菌规模发展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摩擦。
硬件设施先对落后。“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作为绩溪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还是利用原三线上的老厂房生产菌棒,而这些厂房无法达到菌棒规模化生产的温湿度控制要求,最多只能生产150万棒菌棒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菌棒的规模化生产。
劳动力不足。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乡村劳动力的不足,也给绩溪食用菌规模化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绩溪香菇生产从最初的树段上菌种自然发菇到低效率的作坊式生产最后变身为具有新型现代农业特色的生产模式,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也缩短了生产周期。
瀛洲镇巧川村胡永正兄弟是绩溪规模化生产食用菌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由他们牵头组建了绩溪首个菌类种植合作社—“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下辖1个菌棒生产基地、1个试验示范种植基地和5片生产种植基地,社员167人,基地共有厂房面积16716平方米;冷冻保鲜库6座,总容积944立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面积50亩。全县食用菌种植也从当初的年产5000棒,发展到现在的年产近200万棒,产业覆盖全县6个乡镇,农户近千户的规模。可以说是一个脱贫致富的惠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