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苏北小麦主产区的泗阳县王集镇,数万亩小麦还没开镰,可这些田块的麦草已有了买主。以前,农民们老为怎样处理夏收后的麦草而犯愁,如今,那些经常被付之一炬的麦草还能给他们换来一把一把的钞票,高兴劲甭提了。
这得归功于王集镇蘑菇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蘑菇“吃掉”了这些麦草使数万亩麦草变废为宝。
种菇大户王鑫介绍说,夏收结束后,农民们会把麦草打捆装车运往食用菌基地,技术人员把麦草进行堆料室外发酵,边堆草边第一次上水,对麦草进行预湿。3―5天之后,进行建堆,随之施入肥料、石灰、石膏、麦麸等营养料,均匀掺拌。以后每隔5天翻堆一次,总共翻堆四次,完成第一次发酵。发酵好的麦草进入菇棚进行第二次发酵,二次发酵结束后就可播种菌种。再过一个多月,新蘑菇就可以上市了。
近年来,王集镇充分利用丰富的稻麦草资源,大力发展蘑菇产业。为了鼓励农民种植蘑菇,镇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农民每建一个1万平方尺标准化砖混立体菇房,镇里给6000元补助,还为其交纳当年的土地流转金,同时政府出资为蘑菇注册了“乐口福”商标,组建了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引导种菇大户成立食用菌龙头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优惠的政策,到位的服务,全镇蘑菇面积迅速增加到1900万平方尺种菇收入达到1.48亿元。
蘑菇产业的长足发展既给农民开辟了广阔的增收空间,又彻底解决了麦草无法处理的老大难问题。王鑫算了一笔账:“按每亩200公斤麦草计算,1万平方尺蘑菇约需100亩麦草,全镇1900万平方尺的蘑菇需要19万亩的麦草,再以每公斤麦草0.40元计算,19万亩麦草能给种粮户增加1520万元收入。”
王集镇利用麦草种植食用菌,还产生了一举多得的“循环效应”。徐渡、张坝、集东等村农民利用蘑菇产后的废弃料养猪养鱼,种植无公害蔬菜,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收入。全镇共利用食用菌生产废弃料发展规模养猪场8个,高产鱼塘12个,无公害蔬菜大棚300亩。如今,这些蘑菇生产废弃料也成了农民发展种养业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