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今后猪苓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要从猪苓栽培适宜地的生态保护、猪苓菌核栽培效率的提高、猪苓产品的开发和用途的拓宽、防止炒作和虚假宣传(种苓、栽培技术、假菌种)等方面着手。”5月23日上午,在2015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主题报告环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第二届全国猪苓会议主席郭顺星作《猪苓栽培和产品开发中关键问题探讨》时向与会代表讲到。
在报告中,郭顺星研究员从“ 猪苓种苓来源和质量”“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其应用前景”“猪苓半野生栽培技术”“猪苓半野生栽培中蜜环菌种类”“栽培猪苓所用蜜环菌退化标志和复壮”“猪苓菌核小分子化学成分”“猪苓多糖性质”“ 今后猪苓研究和产业发展浅析”八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讲解。报告中丰富的图文、专业的讲解,为参会代表呈现了一场猪苓行业的“视听盛宴”。
郭顺星研究员介绍到:猪苓种苓的来源途径有野生、半野生栽培、人工栽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猪苓菌丝直接栽培等方式,种苓来源是阻碍猪苓大规模栽培的瓶颈问题,菌丝繁殖菌核是解决种苓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获得成功,并获得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