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互联网+农业”模式中,都蕴藏着巨大商机,互联网与农业结合看起来是很般配的婚姻,但结婚后如何幸福生活,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还需处理好各种关系,家和才能万事兴。
第一,尊重农业生产规律。互联网进军农业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切不可急功近利搞“闪婚”。网易养猪就一度成为笑谈,“强东大米”也偃旗息鼓。一些高科技大佬进军农业后之所以碰壁,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规律,更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
第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在“互联网+农业”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将是高效的管理,以此来保障高品质的产品和低成本的企业运营。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电商主打生态、有机、源产地可追溯等高端农产品定制服务,价格反而高于实体店,损害了电商的竞争力。因为农产品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利润率平均化快,想挣大钱不容易。
第三,积极创新,保证质量。产品质量是基石,只有不断开发新产品,打出品牌,才能使“互联网+农业”富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一些电商平台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赔付困难,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肯定被淘汰。
第四,尊重农民,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对农民好,与农民共赢,才能保障“互联网+农业”长期稳定运营。“互联网+农业”需要接地气,推广农民容易掌握、实用的操作技能,让新技术扎根田间地头。当然,农民也需要主动拥抱互联网,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技术。
总之,“互联网+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大变革,在解放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农业生产关系也需与之适应并做出相应调整。这是一把“双刃剑”,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与“互联网+”的最佳接入点,需要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