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506/03/10-36-43-75-11944.jpg)
近年来,食用菌因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逐渐成为人们菜篮子的“常客”。
食用菌能利用人类不可直接利用为食物的秸秆皮壳生产营养健康食品,栽培可以不占用耕地,具良好的环保生态效应,使其成为一项“万年青”的产业。然而,对食用菌的了解,不论是其生物学还是产业技术,都远不及绿色作物那样系统和深入,还没有达到所有种类的工业化。
近日,《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出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其中就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开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新品种,引导企业投资选育新品种。
从无到有的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据记载,人类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约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国。然而,我国开始尝试工业化种植,仅起始于1983年。
对此,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主任张金霞呼吁,我国食用菌产业应具备工业化理念。
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有这样一家企业似乎做到了。它从食用菌种植加工起步,历经11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一家以高档珍稀食用菌的研发和种植,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有机农产品的开发、种植与加工为主,集科工贸、产供销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它在赢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促使其食用菌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发展着。它就是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瑞拓普)。
在格瑞拓普看到,生产车间干净整齐,食用菌长势喜人。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感受到了这里的发展活力。
据格瑞拓普董事长延淑洁介绍,2004年5月,在北京房山区加快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她带着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的“白灵菇的栽培工艺”来到这里,投资2000多万元在房山兴建了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白灵菇2000吨的格瑞拓普。
近年来,像格瑞拓普一样的菌企发展迅速。张金霞介绍,食用菌的生产起源于园艺栽培,经历了标准化固定设施(菇房)栽培、工厂化栽培、机械化栽培、智能自动控制栽培、专业化栽培等几个阶段。
“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张金霞说,发达国家经历了近百年的生产实践和发展,已经完成了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实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工厂化生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