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在江苏省金湖县举行。来自国内及港澳台地区的260余名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共同探讨虫草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呼吁公众正确认识虫草,学术界、企业和管理部门共同努力,共谋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虫草行业需“产、学、管”多方协力
“我国当前野生冬虫夏草的年产量是110-120吨,产值约200亿元,”亚洲菌物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首届全国虫草会议暨冬虫夏草产业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席刘杏忠介绍。冬虫夏草自古以来被视为与人参、鹿茸并列的三大补品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虫草品种。
刘杏忠在报告中表示,随着中国百姓健康养生意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虫草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虫草活性组分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不足,大量虫草资源有待深入研发,菌种质量控制标准缺乏,限制管理和行业发展的大量分类问题急需解决。
“学科、产业及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虫草行业的快速发展,”刘杏忠认为,发展虫草产业需要学术研究、管理部门、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今年上半年多项医药利好政策陆续出台,其中《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建设包括冬虫夏草在内的10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野生的抚育基地,重点发展重要的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政策红利给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使冬虫夏草等濒危稀缺的中药材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