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明河通讯员肖炳连)6月下旬已是蘑菇生产的淡季,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镇的山东华源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还是一片忙碌景象。平阳寺镇镇长杨森告诉记者,3年前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的这座蘑菇加工厂,年加工食用菌1.2万吨,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新加坡、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工厂不仅出口创汇550万美元,还使全镇5000多农民加入到蘑菇产业中来,全镇仅蘑菇产业去年人均增收600元。
这座蘑菇加工厂建在一片采煤塌陷地上。仅有2.7万亩耕地的平阳寺镇,现有采煤塌陷地1万亩,同时每年还新增1000亩,而邹城全市的采煤塌陷地目前已经达到6.3万亩。
为了治理塌陷地,邹城科技部门近年来邀请省内外的农业专家进行论证,对塌陷地治理的多种技术方案进行科技立项支持。他们累计投入了1.1亿元培植食用菌特色产业,组建山东华源食品有限公司、省食用菌技术研究推广中心、食用菌高科技示范园,完成试验示范区、菌种繁育区、自主开发区、智能生产区、产品加工区、技术培训区等“一园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研发、制种、智能化生产、加工、销售、出口、废料综合利用等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
塌陷地使农民失去了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但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大棚却一栋栋建立起来。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各类食用菌生产基地90处,主推品种10余个,年产鲜菇4900万公斤,消耗各类作物秸秆1.4亿公斤,产值1.5亿元,菇农年人均收入6900元。蘑菇产业让万亩塌陷地生机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