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市是黄背木耳生产基地,而规模化生产带来废渣污染问题,多次尝试后――敢想敢做木耳废渣终成宝
本报讯(王广记者杨晓)下个月,什邡市蓝天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燃料棒和机制木炭生产线,就将正式投产。
什邡市于1985年推广黄背木耳种植,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已呈规模化种植,近几年更是高速发展,黄背木耳占到食用菌种植的90%。今年,全市种植食用菌已达到3亿袋,预计创造产值5亿元。
规模一大,种植废料一多,处理就成了难题。在什邡食用菌大镇湔氐镇,河道里、公路边、大棚旁,都是耳农们先前丢弃种植废料的场地,不仅堵塞交通,污染河流,还影响产业长远发展。地处湔氐镇下游的南泉镇南阳村村民陈立建深有体会:“以前每到栽秧子放水的时候,田里全是木耳废渣,恼火得很!”
眼看着朝阳产业成了糟糕产业,该市由食用菌协会牵头,多方尝试治理废渣。
2003年,协会在种植木耳的废料中加入新配料,使之成为菇类种植原料。但是,菇类种植仅占什邡整个食用菌种植的10%,且采摘后废渣问题依然存在。
该协会又组织引进三木燃气炉,实行市场化运作。但由于气候、湿度、燃烧等因素,该项目仅推广1000余口。
其后又尝试火电厂合作,让木耳废渣成为燃料;与学校合作,请学校为木耳废渣“指路”……但这些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想到曾在北京当兵时看到过一种用木材和秸秆生产的燃料,去年6月,师古镇雷安村的食用菌养殖大户古兵找到了食用菌协会,大胆设想:这些废渣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燃料?
试验结果显示,食用菌废渣的主要成分是锯末、棉籽壳和玉米芯,加入配料后经机器烘干、挤压成型,便成为一级产品“燃料棒”,燃烧值达到5000大卡,市场售价每吨480元。燃料棒再经过炭化,便成为二级产品“机制木炭”,燃烧值达6300大卡,市场售价每吨1700元。原本被弃的废渣就这样变成了极具经济效益的产品。
在协会支持下,古兵投资建立蓝天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0万吨燃料棒和机制木炭生产线。同时,由四川涪源农业科技公司投资的菌渣集中处理厂也正在加紧施工。这两个企业不仅能够完全处理什邡全市种植3亿袋食用菌所产生的25万吨废渣,还可以消化周边地区所产生的废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