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菌子生长的沃土。年平均降水量991.5毫米,森林覆盖率38.39%。广袤的土地、良好的植被、充足的日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马龙盛产食用菌的良好环境,种植食用菌已成为马龙县一个重要的产业。
今年,马龙县政府决定将全县食用菌产业归口由供销社主抓,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推进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把马龙建成滇东地区食用菌生产大县。县供销社为了盘活资产,决定利用基社房屋,与昆明绿源公司成立食用菌专业协会,采取“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农户致富增收。
他们利用原旧县基层供销社房屋2000平方米,给种植大户仝克云做接种室、发菌室。新建蘑菇大棚20个,年生产菌棒30万袋,其中,反季菇15万袋,冬菇15万袋,年产鲜菇240吨,实现产值160万元。根据食用菌种植生态环境和技术要求,又选择黄潭规划白蘑菇生产基地200亩,官家村大石脚香菇基地 100亩。
县供销社分类别进行重点扶持种植大户,仝克云种植香菇,马家仓种植平菇,李金绍种植白蘑菇。3户种植大户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带动了周边农户食用菌种植积极性。为了让种植大户尽快掌握种植技术,县供销社聘请农业局科技人员在旧县镇政府对52户食用菌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农户种植食用菌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种植的反季茹,除供应昆明市场外,还远销广东、泰国等地,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了全县食用菌生产。今年他们计划种植反季菇15万袋,冬菇15万袋,种植白蘑菇60亩,平菇6万袋,年产鲜菇620吨,预计实现产值420万元。
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地反季菇,更加激发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有了远近闻名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他们还把目光投向野生食用菌的加工上。马龙县盛产的野生植物蕴藏着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山野蕨菜、蒲公英、野生食用菌等。县供销社经过调查了解,决定创办野生食品加工厂,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今年初,县供销社利用综合食品厂改制后的闲置资产,招商引资,最后确定一位商家投资该项目。经过近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定名为“益康野生食品加工厂”。工厂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年可生产蕨菜300吨,食用菌200吨。目前已出产小包装型蕨菜和野生菌七个品种风味菜系。现在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他们正在抓紧生产,向市场投放出第一批试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