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食药监总局)发布了一则消费提示称,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并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存在较高风险。次日,主营产品为极草冬虫夏草的A股上市公司青海春天迅速发布公告回应称:冬虫夏草及冬虫夏草纯粉片的服用安全性,是经研究证实的。若以 0.1 克/片规格的冬虫夏草纯粉片为例,每天服用量超过 3000 片,才超过砷的日摄入量的安全标准。2月16日,青海春天再次发布公告,提请食药监总局公布《消费提示》中涉及的研判依据、研究数据与结果,如食药监总局相关研判依据、研究数据与结果无法论证《消费提示》中的结论,提请食药监总局撤销《消费提示》并澄清事实。
2月17日,作为冬虫夏草主产区之一的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含“砷”情况及说明》,青海省冬虫夏草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锦文表示,曾与中科院冬虫夏草前辈魏春江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姚一建博士等国家冬虫夏草知名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都涉及到了冬虫夏草含有“砷”的问题,但中医界专家们准确的肯定冬虫夏草没有“砷”就不是冬虫夏草,也失去了它特殊的医疗保健功效。同时,赵锦文指出,纵观冬虫夏草1300年以来中国中医文献记载和临床医学实践证明,冬虫夏草的医疗保健功效有目共睹,从未发现和听说有人服用冬虫夏草中毒记载,并且,根据冬虫夏草每日规定服用3克的量计算,人体每日摄入的砷根本不可能超标,因此,国食药检局的这个提示与冬虫夏草的实际服用状况不吻合,没有科学依据。
重庆冬虫夏草研究所所长陈仕江对以上说法也持基本同意态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冬虫夏草受制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质背景,很多中草药材都或多或少地含有重金属,冬虫夏草并非特例。即便是人工繁育冬虫夏草,其成分也与自然生长的冬虫夏草差不多。不过人工繁育的冬虫夏草产量非常少,根本不可能替代自然生产。
2月20日,同样是冬虫夏草主产地的西藏自治区冬虫夏草协会秘书长卓玛央宗就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消费提示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对该消费提示极为不理解。卓玛告诉记者,冬虫夏草对于他们藏族人民来说,已经祖祖辈辈吃了几千年了,也从来没听说过谁因为重金属中毒的事件,此外冬虫夏草也一直是藏区与其他民族进行市场交易的主要产品之一,冬虫夏草对于西藏和青海的藏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支柱,此次事件已经影响到了藏区冬虫夏草的市场收购行为,食药监总局做出这样的风险提示,首先应该对冬虫夏草做出令人信服的风险评估,这种风险评估不可能让协会和企业来做。
卓玛央宗还不无担忧地表示,“如果虫草销量下滑,会影响到西藏40多个县的藏民经济,青海省藏民的损失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