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前,该镇在前期成功引进全国最大蓝莓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又成功地引进了青岛市首家工厂化生产日本食用菌的高新技术农业企业--青岛天行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菌棒供农民大棚种植,带动了当地蘑菇种植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使一朵朵小小的蘑菇种出了当地农村的一片"新天地"。
工厂化种植--农村产业发展新标杆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帮助农民使用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此,在引进企业伊始,张家楼镇就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利用,积极组织生产企业远赴上海参观学习复旦大学生物系食用菌栽培技术,联姻开展工厂化种植。工厂化种植蘑菇是一种突破传统农业大棚种植的新种植模式,它按照工厂化的标准进行生产,生产车间完全封闭,室内恒温、恒湿,人工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自动化管理,实现食用菌全天候培育、周年化生产、反季节供应,彻底打破了传统农业种植因季节变化而带来的限制。同时,针对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该镇积极利用驻地的闲置土地资源,大力开展立体式栽培,使一间200平方米的标准车间就能产出相当于6亩普通土地的产量,极好地盘活了闲置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珍稀品种栽培--农村产业发展新方向
有产品才能有市场,而只有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能找到正确的市场出路。在新上项目初朝,张家楼镇就积极帮助企业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生产,充分依托上海复旦大学先进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大力研发栽培适合市场需求的珍稀食用菌品种,公司目前拥有国内最优良的白灵菇品种K8-4原始母种以及行业最先进的"食用菌无土栽培技术"。现已培育成功的珍稀食用菌白灵菇、杏鲍菇生长周期短、见效快,只需生长到六七分熟即可采摘,产品全部出口,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高达20多元每公斤。
行情的看好,使得该镇珍稀食用菌的种植规模不断得以扩大。日前,公司又新上蘑菇栽培架30套,年产菌棒能力达到100多万个,年销售收入有望达1200多万元;公司还鼓励周边地区农民加入蘑菇种植行列,发动农民发展大棚20个,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万余元。根据发展计划,公司将用三年时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到时年产菌棒将达300万个,年销售收入可达5000万元。届时,该镇的种植大棚将达到100多个,蘑菇产业的种植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将带动周边更多农民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农企互惠共赢--农村产业发展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因此,在发展壮大当地企业的同时,张家楼镇积极寻求企业与农户互惠共赢的利益结合点,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方式,建立起"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企业负责栽培菌棒并为农民提供食用菌种植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农村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种植、管理和经营,并代表会员与企业签订统一的购销合同和最低市场保护价收购合同;农民只需买回菌棒在自家大棚进行种植即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农民的风险。
据悉,根据最低标准修建的蘑菇种植大棚,一年可春秋两季出菇,亩产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若按照高标准修建种植大棚,则可一年多季、反季出菇,经济收益将翻倍。目前,该镇的小泥沟头村已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初步投入十几万元栽种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仅2个月就可出菇收回成本。
近年来,红红火火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使张家楼镇犹如插上腾飞的翅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企互惠共赢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该镇已形成蓝莓、蘑菇、茶叶、苹果"四朵金花"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初现雏形,企业带动农户,农企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初步实现,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跨越。(黄镨 李守晟 臧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