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召开的同时,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的黔西南州生态示范项目——安龙县食用菌产业观摩研讨活动在安龙县开幕。
安龙县地处黔桂两省结合部,全年平均气温15.3℃,年日照数1504.7小时,无霜期288天,素有“小昆明”之称的自然条件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自2015年以来,安龙县建设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菌包研发、生产、灭菌、养菌、接种、分选、冷藏等车间8250平方米。目前,安龙县建立了“1210”脱贫模式(一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大棚,两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

在观摩活动中,专家学者来到安龙食用菌产业园时,精准扶贫对象杨芬一家正忙着“卸货”,把刚采摘下来的鲜菇从山轮车上搬到收购公司的称上。杨芬一家从今年年初开始种植食用菌,5口之家共拥有2个大棚。截至目前,2个大棚食用菌的收入共有2万多元。提及面临的困难,“长出来的菇,个头大小不一。”杨芬如是说。现场收购公司工作人员说“个头大的收购价8元一斤,个头小的5块一斤。”
据了解,目前黔西南州共有食用菌企业(合作社)12家,种植面积134.6万平方米,产量1.41万吨,产值1.13亿元,涉及农户2100户,带动贫困户1470户,其中精准扶贫206户。
对食用菌的发展,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韩省华建议,宏观布局是前提,技术支持是细节。此外,韩省华还建议,市场上,内销外供,不仅要销往省外、国外,贵州本地市场也要建立起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深加工,延长价值链,菌菇的干制品,保质期较长,适合远销;黔西南州农产品特有的腌制手法,也可借鉴到菌菇的深加工上。

在食用菌促进精准扶贫问题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表示,“种得出,卖到钱的才是好项目,生产好+有市场+能销售=经济价值”,农民有钱赚,生活能得到改善,扶贫才有意义。
为推进食用菌产业裂变式发展,安龙县于7月9日起聘请顾国新、张金霞等18名同志作为安龙县食用菌产业顾问。力求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中的支柱产业,形成“小县大融合,小菇大产业”的新格局,全力打造“西南菌都”。

据悉,黔西南州拟在2016、2017两年新建食用菌大棚2万个,带动1万户、5万人脱贫,力争到2020年,食用菌栽培面积达306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年产量67.5万吨左右,产值67.5亿元以上,带动5万农户、20万人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