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食用菌产业门户网站
省级分站
分类网
  • 装袋机
  •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产业动态 » 正文

    河北平泉:小小食用菌搞定扶贫大工程


    【发布日期】:2007-11-28  【来源】:新华社
    【核心提示】:新华社信息石家庄11月27日电(记者张洪河)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县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选好产

    新华社信息石家庄11月27日电(记者张洪河)近年来,河北省平泉县将发展食用菌产业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选好产业抓扶贫,搞好扶贫促产业”的新路。目前,全县有4万户农民参与食用菌生产,有57家企业从事食用菌加工经营,食用菌总量突破8000万盘(袋),产量8万吨,产值达到8亿元,成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中国滑子菇之乡”,目前已有1万多贫困户、3万多贫困人口靠食用菌产业实现脱贫。

    --扶贫项目家庭化 食用菌产业延伸到每个贫困家庭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典型农业县,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水平低,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118个村被省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有贫困人口12.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7%。近年来,该县按照农业立县的发展思路,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县域经济,选准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目的是惠及贫困人口,平泉县采取扶贫项目家庭化的办法,将产业发展与脱贫致富牢牢绑在一起,对全县211个村、4万户贫困家庭完成了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建档立卡,明确了在产业发展中优先扶持的对象,使扶贫开发工作瞄准了工作方向。

    全县采取乡村干部、党员、富裕户包贫困户等办法,实施先进帮后进、富裕帮贫困,共同解决贫困家庭问题。目前,全县结成帮困对子3000对,实施帮困项目235个,注入各类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有3000户家庭、1万多贫困人口有了致富依托,通过减少贫困家庭,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该县把“一户一棚”做为扶贫工作的有力抓手,县财政、扶贫和各乡镇紧密协作,连续三年扶持。

    到目前,全县已有4.4万户农民建成“一户一棚”,其中食用菌棚3万个、设施菜大棚1.5万个。扶贫开发重点村的1万多贫困户、3万多人从中收益,人均增收2000多元。同时,依托食用菌产业,该县已有8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人均收入超过1000元,其中第一批45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已脱贫出列。计划到“十一五”期末,全县农民特别是扶贫重点村农民基本实现“一户一棚”的目标。

    --生产组织园区化 把一家一户组成“联合舰队”

    食用菌是小蘑菇大产业,需要把一家一户组织起来,集约发展,集约经营。平泉通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全县建设产业园区的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园区的扶持措施。一是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投入;二是安排县、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进驻园区,统一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三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统一组织龙头企业收购,产品统一进入市场;五是引导园区内的农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生产积极性;六是由园区内大户牵头,组建合作组织或协会,通过协会或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和市场实现对接,保护农民利益;七是整合各类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此基础上,该县按照“高标准起步、高水平建设、高效益示范、高速度发展”的原则,实行“扶持到户、集中生产、连片开发、建设园区”的扶持方式,对重点村采取“统一租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扶持、统一技术指导、分户生产管理”的模式,每个重点村建一个10亩以上的产业园区,在园区内每亩大棚扶持财政扶贫资金3000元,小额贴息贷款1万元。目前,全县共建设产业园区179个,其中全县53个重点村共建种养业园区58个,园区占地1500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盘(袋),设施蔬菜100万公斤,预计到年底,51个重点村人均收入可增加560元。

    平泉县还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动员部门、乡镇、企业一起上,实行全社会办龙头,满足食用菌产业的菌种供应、产品收购、产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工作。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116家,其中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家、经纪人队伍5000多人。县里采取扶持、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起来的措施,帮助农民增收,先后投入扶持资金1500万元,共确定和扶持扶贫企业10家,其中有3家农业龙头企业被省扶贫办确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农户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双向受益的紧密关系。目前,扶贫企业已带动2万多贫困户增加收入5000多万元。

    --投入扶持多元化 把输血扶贫变为造血扶贫

    为扶持产业加快发展,扶持贫困人口加快脱贫,平泉县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

    一是直补。对贫困户每建一个大棚给予3000元财政扶贫资金扶持。

    二是协调贷款。2004-2006年,全县共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500万元,扶持贫困户8500户。

    三是县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为贫困户贷款贴息,减轻贫困户负担。从2004年起,该县除县财政安排资金外,还从滚动使用资金中安排1万-2万元用于重点村贫困户贷款贴息。每年县联社、扶贫办为每个重点村安排20万-3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每户安排1000-10000元小额贴息贷款,用于发展特色产业。

    四是水、电、交通等行业职能部门向食用菌产业倾斜,为产业发展开辟绿色通道。

    五是强化社会扶贫。几年来,省、市、县各帮扶部门围绕为产业发展服务,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共为重点村投入各类资金5870万元。

    以上五项措施,促进了产业大发展。此外,该县还开展了民营企业和重点村结对帮扶工作,全县共有28个民营企业与28个重点村结成帮扶对子,这些企业为重点村投入6.5万元资金,用于重点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扶贫先扶智”,平泉县还以全面实施农民素质工程为切入点,整合农口相关部门培训资金375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各类培训。

    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围绕该县食用菌、畜牧业、设施菜等主导产业发展,制定了《平泉县农业技术实施方案》,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都在10万人左右,农村每户基本都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兴业一家”的目的。

    强化村干部的专业培训:2005年以来,共举行8期村干部培训班,培训重点村的村干部280人次。同时,组织他们到县内外产业发展好的村参观,开拓视野,更新观念,增强做好重点村扶贫工作的战斗力。在此基础上,该县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为载体,先后选拔100名农村青年进行深造,已有65名大学生回村任职,充实了村级领导力量。

     
     
    [ 动态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本站  |  发展历程  |  顾问团队  |  会员入会  |  招聘信息  |  收款方式  |  联系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信息规范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00229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