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se_picture](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7/19/1721406240172.jpg)
是他开发了国内为数不多的菌类抗癌药“保力生”;是他筹建了中国首个香菇博物馆;是他开创了杭州配送蘑菇的销售模式;是他著书写诗、讲学办展,让菌类文化发扬光大、深入人心。有人称他为“灰树花之父”,也有人叫他“蘑菇大王”,但他谦逊地说,自己只是菌类世界的一个志愿者。他,就是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省华。
改变人生的蘑菇缘
偶然来到浙江工作,韩省华笑称自己是“中国打工第一人”,也因为这样的契机,让他一辈子与菌菇难舍难分。韩省华的老家在陕南汉中一个非常古老而富庶的地方——原公镇,据说他家祖上自明代嘉靖年间就开药铺。8岁起,他就随父亲上山学习天麻等药材的种植,20岁便子承父业,在秦岭中段的佛坪县药材公司从事药材生产技术指导。因天麻栽培技术享誉全国,他受邀到杭州余杭山区指导当地人的天麻栽培,被同行推荐到浙江庆元从事菌类生产技术指导。
一开始,从未出过远门工作的韩省华很犹豫,当时还把庆元县错看成了“庆久县”。后来,他找来张地图,用尺子从浙江北部向下扫,愣是找了几个小时,在最下边才找到,原来叫“庆元县”。“一直以为浙江是海边,朋友却告诉我是原始森林,情况不好,我怎么对比呢?”韩省华介绍,当时国内第一次实行邮政编码,结果发现自己工作的佛坪县有5个邮电所,老家有10个邮电所,一查庆元县有7个。他想着庆元应该比老家差一点,但比工作的县好一点,于是带着一床被子和一条毛毯就来了。
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庆元的原始森林采集野菌,斗胆品尝过上百种野生菌。1986年,庆元成立食用菌研究所,由于技术和为人俱佳,韩省华被任命为副所长。他不负众望采集到野生菌,选育出多个食用菌优良品种。同时,韩省华还开发了灰树花多糖产品、国内为数不多的菌类抗癌药“保力生”,被列为全球开发的6种多糖产品之一。国内外一些专家称韩省华为“灰树花之父”,他只是觉得,因为祖上是做药的,现在做出了一个药,算是有个交代。
在庆元这样一个纯山区呆了19年,庆元县哪个山上长什么蘑菇,什么山上有什么东西,他都了如指掌。他收集收藏野生菌标本万余份,分离得到灰树花、灵芝、香菇、小白菇、天麻,茯苓,并将这些栽培新技术和应用于生料栽培的新产品促酵剂应用于全国。他研究的气雾消毒器、液体菌种、胶囊菌种等获得15项国家专利。
从那以后,韩省华的名气越来越大。一次,他和一些画家朋友到海盐,路上刚好有一个食用菌生产基地,他便走进去看看。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不认识他,让老韩觉得怪不好意思,想跨出门口的时候,基地老板刚好回来,一眼就认出了他。“韩老师,你怎么来这里了?可能你不认识我,我以前去听过你的讲座,还派人去你那里学习过。”怪不得一位业内的教授曾说,国内做菌类的人,三个人里至少有一个人认识老韩。
然而,当想法在这个地方不能得到实现时,让韩省华毅然辞去了副所长的职务,想到杭州来一展抱负。1999年,他在杭州成立了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那时能上杭州人餐桌的新鲜菌类不过三四种。他开创了杭州配送蘑菇的销售模式,以前人们不敢吃送来的新鲜菇,后来开始慢慢地接受了,庆元蘑菇在杭州也渐渐地打开了销路。依着在菌类行业的影响力,他在大饭店或宾馆都有多个配送点,“韩老师的蘑菇肯定没问题”,一些厨师蘑菇还没洗,“咚”一切就倒锅里了。这种信任反过来更加严格要求韩省华。
菌文化的创造者
韩省华以极大的热情、丰富的知识和忘我的工作干劲,成为我国食用菌行业的佼佼者,因此被浙江省的媒体称为“蘑菇王”。但是深爱蘑菇的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丰富人们的菜篮子,他还要丰富人们的文化。
1992年他主持在庆元县建立全国唯一的香菇陈列馆,并在此基础上筹建了中国首个香菇博物馆,从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香菇栽培程序方式方法及历史文化。2008年,韩省华应上海大山合邀请,成功筹建中国菇菌博物馆,并出任首任馆长。一直到现在,他还奔赴各地区指导食用菌博物馆设计。
为了普及食用菌文化,韩省华在百忙中还抽时间著书立说,从1985年出版首部《天麻》一书起,又先后出版了《人造菇木栽培育菇技术问答》《食用菌培育与利用》《食用菌栽培技术》《灵芝培育与食用》等几十部著作。
2012年,杭州市科协知悉了韩省华的标本与收藏,辟出市科技交流馆800平方米展厅,为他举办了食用菌应用技术与文化展。由于是菌类方面的首次全方位展出,25天的展览,上万市民参展,使菌类及其文化得到一次大普及。
在我们的采访中,韩省华时时都透露出他的才华,比如书法、中国画画家、诗人,因摄影技术好被浙大百年校庆邀请去拍摄……他写的诗、画的画、拍的照片都离不开菌类,他对菌类的爱已经“病入膏肓”。韩省华常常把自己比作是蘑菇、昆虫,甚至是尘埃的角度去看世界,又是一番精彩。办公室里的各个角落摆满了蘑菇饰品,他每到一个国家交流,都会收集和蘑菇有关的书籍,小孩看的蘑菇漫画他都如数家珍,可以激发出很多灵感。
随后老韩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笔记,记了30多年的笔记本大大小小170多本,保存崭新。他喜欢在本子上画东西,因拜过名画家方济众,所绘蘑菇千姿百态,很有神韵。还有几本画的是梦中的蘑菇。最近的一次个人画展要属今年8月的云南省南华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上,举办了韩省华教授野生菌油画作品个人展,极大的丰富了节庆活动内容,营造了良好的节庆氛围。
翻开韩省华《国富论》笔记本上的第一页,上面写着“喜好、创业不是为了工作,是一种可能成就的事业,有一种理想的冲动支持着。即是无人催促、没有报酬,你也愿意置身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归纳、总结、提高,是优秀人才的自然品质。” 。“现在的环境不让企业做大,我也不想做大,就积极调整自己,把剩余的精力转到文化上。”他深刻体会到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它的前途就会渺然;没有文化的成就,会淹没在历史中。他希望将菌类文化以不同形式展示并能够保存,让菌类为更多的人所熟知。
用一颗菌心奉献社会
蘑菇随处都能生长,长出来就一下子,很好看,脚一踩,化为乌有。菌类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终结者,在泥土里默默地生长着,让地球的一切归为平静。韩省华也像菌类一样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奉献自己的力量。
现在国内出现毒蘑菇事件都会叫韩省华去处理,扬州晚报连续两年请他做有关蘑菇的报道,“科普工作做在前面,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社会问题和麻烦。”只要在每年的3月、5月、10月,他都会发一些菌菇知识的消息,在浙江省内的主流纸媒、省市电视台、著名网站等十多家媒体发表。市民提高对毒蘑菇的识别能力,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据悉,近十年以来,杭州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毒蘑菇事件。他相信这就是科普的力量。
除了媒体宣传以外,他每年到社区的讲座有20多场,还有大学生、小学生、老人、部队、监狱犯人,只要是别人认为和菌类搭界的,他都会花大量时间去做。
海宁有一个从朝鲜战场上回来的老干部,是一位姓邱的老太太,在报纸上看到韩省华的报道,就给他打电话,希望他能在海宁搞个投资。老太太肯定韩省华很可靠,几次坐几个小时班车来拜访。老太太在坟地弄了个地方,虽然看了三次都不太满意,但韩省华还是被她的精神所感染,现在海宁有100多亩的蘑菇种植基地,还进行了多个大项目。
有了好的成果,就要让它们惠及千家万户。这些年来,韩省华不辞辛劳,在各地举办了70多期培训班,举办大型全国食用菌方面的研讨会,邀请美国、比利时、日本、越南的专家进行横向交流,培训和辅导了省内外15000多名学员,带动30多个县市的农民和下岗职工从事食用菌生产和新技术应用,累计实现社会产值达到11多亿元。
据了解,韩省华现在拥有浙江省龙泉市、海宁市、通化市、宣城等多个综合性生产种植基地,并为多所大学提供教学实验基地。他还指导加拿大、俄罗斯、越南、津巴布韦、智利等国家的食用菌栽培技术与野生菌保育,当地政府都给予高度评价。“浙江的菌菇发展得比较完善,所以有义务帮助其它地区发展。”韩省华如是说。
虽然多家媒体都对韩省华的事迹做过报道,大大小小的奖项不计其数,他说别人写自己的东西都不太注意保存,“我只管创造就可以了”一笑而过的韩省华也正如默默贡献的菌精神,在平凡中发光发亮,却觉得自己对于整个菌类世界,永远只是个志愿者。
“我今唱赋蘑菇歌,翩然仙人骑白鹤,不为朱唇染丹脸,太华揽芝高处乐。”韩省华写的《蘑菇赋》里,是他乐于为菌类事业奋斗终身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