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417](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8/11/1128292511944.jpg)
赵永昌研究员
![IMG_9420](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8/11/1130097911944.jpg)
报告现场
易菇网讯:8月9日下午,在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专题环节上,云南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赵永昌研究员作《腐生类野生食用菌资源及驯化途径》报告,从腐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的意义、已驯化栽培出菇的种类、可驯化栽培的资源、驯化栽培的途径、驯化栽培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
赵永昌研究员认为,腐生食用菌驯化栽培具有很大的意义,常规栽培种类资源可用于种质的创新,驯化栽培可为栽培食用菌提供新的栽培种类,供应人们需要,栽培菇对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而食用菌个体发育的研究则可以为菌根食用菌栽培或促繁提供理论支持。赵永昌研究员谈到,目前,已报道能够栽培出菇的腐生食用菌有300余种,而具食用价值的则有100余种,实现商业化栽培的有40种左右,实现大规模栽培的20种左右。
报告中指出,我国主要贸易种类中的腐生类群多达20余种,云南野生菌资源丰富,栽培食用菌野生种质包括香菇、侧耳、木耳,冬菇属、蘑菇属、拟口蘑属、灵芝属等潜在驯化资源种类多。其中,云南离褶伞属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在云南分布的离褶伞种类就有7个种和一个新纪录种。赵永昌研究员分析到,野生菌驯化则要达到跨时间空间满足需求、高产、优质、基质高效利用、抗逆性强、生长周期短的目标,在利用野生资源杂交来增加驯化和系统选育中,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注意单孢菌株与双核亲本菌株性状的相关性,配对后所得双核菌株性状的要快速鉴定,工作量大,而自交快速、工作量小,但多孢退化快,同一子实体单孢菌株生理特性多样性注意菌丝生长速度、酶活性差异、配对后变化等。赵永昌研究员强调,要注重真菌学、大型真菌分类学、植物学、土壤学、摄影学、标本制作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做好市场、农户、采样点基础信息的调查。食用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受制于水分和湿度、氧与二氧化碳、光线、酸碱度、生物因子等多方面的影响,许多微生物也能为食用菌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有些食用菌能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彼此受益,并且食用菌对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素等营养物质也有要求,这些都是需要自由把控好的因素。
报告中,赵永昌研究员还谈到了食用菌模式菌株的基本条件,农艺性状多样、出菇容易、资源丰富、杂交容易、杂交后代容易鉴定,并结合杨柳田头菇作为模式菌株的优势进行分析,分析指出,杨柳田头菇分布于云南,近缘种全国广泛分布,容易出菇,培养面培养10-15天出菇,基质利用广泛,兼具木腐和草腐的特点,栽培生理范围较广,农艺性状具备目前栽培菇类的多数性状。最后,赵永昌研究员指出,驯化栽培出菇到产业化栽培需要注重室内出菇与大生产栽培技术过度、品种选育不断推进、成本降低与价格定位、消费者认可等方面。 据悉,来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南华本地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除主旨报告外,大会还安排了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产业化及市场管理,毒蘑菇中毒处理四个专题论坛,以及一个专题技术培训。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十大野生食用菌”评选结果发布、野生菌保护中国(南华)宣言座谈会、展览,以及野外标本采集与鉴定、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期举行的中国·南华第十三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数万民众参与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