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326](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8/11/1523069211944.jpg)
李泰辉研究员
![IMG_9334](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8/11/1523358611944.jpg)
报告现场
易菇网讯:8月9日下午,在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专题”环节,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作了《中国野生食用菌资源研究现状及展望》的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野生菌资源的相关情况。
李泰辉研究员指出,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报道的有1000多种,戴玉成等在2010年排除了187个名称,新增了82个,共收录了966个分类单元,近年来还在继续增加和变动中,其中以西南地区的食用菌资源最为丰富,牛肝菌、干磨属新种、可食用珊瑚菌、干蘑鸡枞、口蘑等,我国特有的食用菌资源也十分丰富。
目前,我国已驯化的食用菌,包括灵芝、草菇、竹荪、猴头菇、茶树菇、金耳、银耳、天麻、蛹虫草、猪肚菌、白灵菇、猪苓与茯苓、金福菇、香杏菇、鸡腿菇等,相关大型真菌被发酵应用,大多为药用。近年来也有多种食用菌种类被发表,包括黑木耳、广野绣球菌、灰肉红菇、柳树菇、鸡油菌属4个新种等,其中柳树菇当前已实现人工栽培,而杨祝良课题组研究发现中国羊肚菌有30种,其中20种仅见于中国,11种为新物种,多于欧洲或北美,并提出东亚或中国是羊肚菌属的现代物种多样性中心。李泰辉团队近年发表的广东虫草,已可人工栽培,已获批“新资源食品”,而白肉灵芝目前已大面积栽培,质优、价高,并获得多项专利。冬虫夏草、广东虫草、玉木耳、暗褐网柄牛肝菌、羊肚菌、牛樟芝、广叶绣球菌、长根奥德蘑、黏奥德蘑、柳树菇、白肉灵芝等是近年来驯化的重要食用菌种类,其中,黏奥德蘑在多地已经有人驯化,并且台湾已有商品,白肉灵芝成为西藏地区栽培的主要品种。近年来对于食用菌学名也进行了一些考证与变更,如:改正美味扇菇、红黄鹅膏的学名,美味扇菇(元蘑 冻蘑)过去误认为是亚侧耳或晚生侧耳或晚生扇菇,红黄鹅膏过去以为是橙黄鹅膏,这些都已经修正。而我国常见的灵芝(赤芝)并非欧洲的Ganoderma lucidum,西南地区较常见的“灵芝(赤芝)”是个特有的新种。其次是桑黄蘑种名的修订,建立一个新属,对于猪肚菇种名的修订,则是更正了错误的鉴定,确定最新的分类地位,最新学名为巨大侧耳,硫磺孔菌实际是多个种,如奶油、高山、变孢、哀牢山、环纹孔菌等,同样黏小奥德蘑实际上也是多个种。
李泰辉研究员认为,在未来仍会有大量的食用菌新种被发表出来,驯化种类的生产技术也将逐渐成熟,对已有的栽培技术进行改进、珍稀种类驯化不断提升,在安全性与功效研究,质量、深加工、附加值,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也将会有进一步突破。
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楚雄州林业局、南华县人民政府主办,南华县人民政府、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易菇网承办,来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南华本地的300多名代表与会。除主旨报告外,大会还安排了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产业化及市场管理,毒蘑菇中毒处理四个专题论坛,以及一个专题技术培训。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十大野生食用菌”评选结果发布、野生菌保护中国(南华)宣言座谈会、展览,以及野外标本采集与鉴定、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期举行的中国·南华第十三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数万民众参与了此次活动。
2016中国·南华野生菌大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楚雄州林业局、南华县人民政府主办,南华县人民政府、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易菇网承办,来自20余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南华本地的300多名代表与会。除主旨报告外,大会还安排了野生菌资源分类与鉴定,野生菌资源驯化、栽培及保育,产业化及市场管理,毒蘑菇中毒处理四个专题论坛,以及一个专题技术培训。大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菌物学会野生菌保护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十大野生食用菌”评选结果发布、野生菌保护中国(南华)宣言座谈会、展览,以及野外标本采集与鉴定、企业参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期举行的中国·南华第十三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数万民众参与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