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5)](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608/29/0936321640172.jpg)
赵瑞琳副研究员
易菇网讯:8月20日下午,2016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三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中“第三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食用菌产业链创新发展研讨会”环节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赵瑞琳副研究员作了《食用菌新栽培种类的开发》的报告。
她在报告中表示,我国是全球食用菌食用和生产种类最多的国家。在传统栽培的大宗种类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新增种类市场空间将更大。做好使用新栽培种类的开发,势在必行。
谈及食用菌应用基础研究与新品种开发方面,赵瑞琳副研究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一是在基于分子和形态分类上,对野生菌资源要有准确的认识;其二,选定开发目标,进行系统发育研究,通过系统发育图谱来发现食用菌新物种及新品种;其三是栽培技术开发,对生物学及分子信息学的研究;其四,是全基因组学研究为基础,对分子育种的研究,当前,已经完成香菇、草菇、牛肝菌、双胞蘑菇、平菇、金针菇、木耳等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该测序的完成更好的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基质高效利用、子实体形成的遗传调控、环境响应机制、生物活性物质形成与代谢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基因组测序方面,赵瑞琳研究员特别指出,2013年开发的CRISPR-Cas9技术能实现基因组精准编辑;20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伯克分校的杨亦农研究团队将引发褐变的多酚氧化酶基因组中的几个碱基敲除后,就能显著降低了褐变现象;2016年4月美国农业部表示不会对利用该技术进行基因修饰的蘑菇进行监管,这都将极大鼓舞通过基因组编辑的作物走向市场。
赵瑞琳副研究员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积累,为系统性、持续性开发食用菌新品种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是食用菌产业持续创新的源泉。
据悉,2016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三届食用菌博览会期间安排了第三届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第二届食药用真菌应用与开发研讨会、第二届珍稀食用菌发展研讨会暨羊肚菌专题研讨会、食用菌产业链创新发展研讨会、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重点关注食用菌产业链的延伸和珍稀品种、药用种类的开发,聚焦最具市场潜力和投资价值的食用菌品种及栽培技术交流,从产业宽度、深度出发,拓宽思路,交流学习,为行业再谋发展。2016第三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举行了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展示、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暨招商推介会、2016第三届中国食用菌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搭建食用菌产业展示、交流平台,促进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的商贸和采购。同期,还召开了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2016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年会等相关会议,多会合一,产学研交融,吸引了超过800人参加此次会议,是年度内菌物领域产学研融合与交流的一次盛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