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黄河北岸的安宁区黄家滩村土地肥沃,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过去一直以种植蔬菜为主,年人均收入仅为1000多元,经过产业结构调整后,种植蘑菇的村民现在年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让这个村子的260多户村民实实在在尝到了实施一项新兴农业产业带来的甜头。
今年70岁的朱平祖是村里闻名的种植蘑菇能手。12月3日上午,记者在村委会文书朱继军的带领下来到他家。嗬,在村街的东端,一座“┍”字型二层楼显得非常气派。同行的原村老支书朱宗良向记者幽默地说,头脑活络是朱平祖最大的特点。
朱平祖看上去要比他实际年龄小,身体很棒,两眼炯炯有神,当说起种植蘑菇这个话题,他显得特别兴奋。据他讲,当初在许多人踌躇观望的时候,他就与其他几户胆大的村民尝试种植蘑菇,结果赚到了钱。到了2002年,他索性种植3亩6分地的蘑菇,赚了5万元。
朱平祖向记者表示,种植蘑菇一要配料(麦草、专用肥料等)好,二要掌握好温度和湿度,实行科学化管理,如果做到这两条,从下菌种到采摘只需要20天左右。
现在,朱平祖彻底告别以前住的只有70多平方米的土瓦房,于去年6月份住进了400多平方米新盖的二层楼。他说,一共投入18万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种植蘑菇赚的钱,这要感谢政府为农民推广特色农业,让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尽管黄家滩村的大多村民靠种植蘑菇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因卖不出好价钱,这让他们的收入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一些损失。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在市上和安宁区等有关部门的扶持下,黄家滩村已将种植蘑菇发展成为一项特色产业,蘑菇种植户从最初的七八家增加到今天的150余户,种植面积达197亩,平均亩产达16119斤,平均每亩收入达15000元至20000元。
这笔账是明摆着的,肯定是赚钱,但蘑菇种植户付出的辛劳与收获显然不对称。村委会主任朱宗贵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因:每当到了蘑菇采摘高峰期,蜂拥而至的商贩便乘机压价收购,出售价最低时仅为8角钱。因为蘑菇比较“娇气”,必须快摘快卖,不然一两天后放在家里就会变质。所以,村民都想将蘑菇早早出手,这就使每年收购蘑菇的商贩大肆赚钱。
2006年4月,黄家滩村为了保护村民利益,缓解食用菌市场销售不稳定因素,决定投资1100多万元,在当地建起一座占地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基地,届时储存蘑菇及高新蔬菜、软儿梨等,从根本上稳定市场销售价格,增加村民收入。按照朱宗贵的说法,用食用菌储存冷库储存蘑菇,保质期可达到一个星期至10天左右,这样就可以延时抑制商贩压价,达到调节市场价格的目的,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记者随后来到黄家滩村正在建设的食用菌基地现场,这座村民心中的“聚宝盆”已初具规模,预计2008年10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