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却三十年如一日的躬耕于食用菌大棚,刻苦钻研食用菌栽培技术,他写的三篇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食用菌》上发表,得到食用菌专家的认可,其中《规模化高效栽培平菇实践经验》获聊城市第十届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他是我国平菇第一大县——聊城市东昌府区平菇产业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也是当地技术上的权威,每当有乡邻生产中遇到问题,总会首先想到他,他也总会耐心详细的解答。受他的影响,他所在的周店村靠栽培平菇人均获利过万元,该村2009年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百强村。他一手创办的万昌食用菌合作社是山东省食用菌创新团队实训基地,国家食用菌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研究员曾经两次、山东省食用菌体系首席专家万鲁长研究员等省内外知名食用菌专家曾多次到合作社考察指导工作。他就是——聊城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万昌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许万昌。
许万昌,男,今年54岁,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镇周店村人。高中毕业后的他就想着怎么样才能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做点贡献,后来他从聊城多种经营办公室驻闫寺的工作组那里得知,栽培食用菌前景广阔,他便立志投身于这个行业。正巧第二年,地区多种经营办公室组织一批人员到上海农科院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许万昌主动报名参加。从上海学习结束,他们又到了福建古田,学习了平菇、木耳、银耳的栽培技术。回来后,许万昌从做学徒工开始,把学到的技术投入到实践生产中去。可第一次养殖的银耳不甚理想,这给满怀热情的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带着诸多疑惑自费二下上海,深入透彻的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第二年,银耳栽培喜获丰收。这年冬天,他又用棉籽皮栽培平菇,一次投料6000公斤,获利1500元,这在当时可是能顶一头牛的钱!村民们对此反应激烈,村民刘德堂、刘金锋等十几户也跟着养起来,随着投料量的逐年增加,栽培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养好蘑菇,1995年,他和别人调换土地,在村外田地里建起了一个110米长的平菇大棚,一次投料7万斤,获利3万元;2003年增加到了40多万斤,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是村里人均收入的6~7倍,成为远近闻名的“平菇大王”。近年来,他还建起了菌种厂,除了供自己的合作社用外,还供应给附近菇农,这样,从源头上改良了菌种品种,他生产的菌种质量过硬,从没有出过质量事故,污染率极低,深受当地菇农欢迎,现在,每年供应乡邻们的菌种原种10万多瓶,栽培种30多万斤。受他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全村年投料量达1400多万斤,他为周店村食用菌生产的跳跃式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与带动作用,周店村之所以成全国食用菌百强村,许万昌起到了关健的作用。
许万昌的技术在村里有口皆碑,三十多年来,他边生产边琢磨。规模扩大后,他雇了十几名乡邻帮他侍弄菇棚,乡邻们不但挣到了工资,还跟他学会了种蘑菇,自己建起了大棚,也养起来蘑菇,他的合作社也就成了当地养蘑菇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养菇能手。而他,本可以当甩手掌柜,但他没有那样,他仍和工人们一起干活,一起侍弄,亲自操作。在生产过程中,他琢磨出了很多新技术、新技巧,他说养蘑菇不能只一味依照老黄历,要善于创新。比如巧打时间差,就使本村蘑菇上市时能多卖钱,他琢磨了解周围村栽培播种的时间和数量,大胆实行晚期播种,蘑菇上市时正值断档期,价格自然就高。
2011年许万昌以科技辅导员的身份参加了区远程教育百村科技辅导活动。其活动感想“如何提升老百姓的致富热情——一个乡村科技人员参与百村科技辅导活动的感想”,被聊城日报地方要闻、聊城农业网、聊城组工网、聊城党建网等政府各主要部门网站登载,作为农民技术员在聊城市开了先例。他成立了闫寺办事处第一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东昌府区万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他被评为聊城地区食用菌科技示范户,当选为聊城市九届人大代表,东昌府区食用菌协会副会长,许万昌对未来充满心信,他表示自己将继续投身于平菇的高产高效技术研究,积累更多的经验,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