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安顺开发区在全市率先脱贫,香菇种植在产业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开春,自贵州省委、省政府发布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以来,开发区围绕香菇产业,迅速行动、冲锋在前,在原有的香菇基地产业规模上快马加鞭,为全区脱贫攻坚巩固年做强产业长板、夯实产业基础、稳定农户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宋旗镇创新村富农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大棚里,副支书王仕荣正手把手地给村民讲解种植香菇技术,“学习种植香菇,首先要学会采,哪怕你会种了不会采也是废的,管不了钱,一定要学会采最标准的。还有采完这个菌包的时候你要拾整一下,菌包要有三斤半(重)才会出菇。”
对于这种一对一、面对面、实打实的培训,副支书王仕荣说它是“基地提高工人种植食用菌采取的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接地气的培训方式”。同时,村里还动员村民利用自家土地入股加入香菇种植基地创业发展或到基地打工增加农户收入。
创新村这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加快基地标准化建设的同时,也是巩固脱贫农户稳定增收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想创业的村民,基地采取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统建标准食用菌大棚提供给创业农户使用,并负责食用菌产品销售,加上香菇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很受村民欢迎。
村民严琼林以前是村里的贫困户,去年将自家土地入股基地并到基地打工,自己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脱贫摘帽。严琼林愉悦地告诉笔者,“我们这个香菇基地好,靠土地入股,我的土地租金是960元一亩,一年就有一万多收入。等我再做一段时间,自己拿一个大棚来种会更好。”
香菇产业发展的背后,也映射出政府扶贫政策的成效。2016年,作为开发区“三权”促“三变”改革试点的创新村,以香菇产业为基础,推动土地股权化,借力富农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建设食用菌基地,带动全村农户以614亩土地入股进行分红,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万元。
对此,王仕荣说道,“村民所产的菇由我们包销售,三块钱一斤,每年一个棚可以挣到两到三万的利润,一个棚可以种两季,那么可以挣到四万块钱,村民不想来做,也可以抽出时间到外地发展,做生意也行,打工也行。”
随着香菇种植的发展,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资金短缺、生产规模小等问题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基地发展。如何补齐产业短板,做足产业长板?今年,开发区进一步加大对基地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开发区坤达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资金入股、技术合作等方式,共同解决基地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地今年将发展建设的100个食用菌大棚场地正在加紧施工,这也是开发区坤达公司注入资金后激活基地产业发展规模的项目之一。
“目前,我们坤达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注入资金1000万,壮大了香菇产业发展。聚福菌公司原来每天生产菌包只有一万个,通过坤达公司引进设备,现在每天生产菌包可达五万个以上。原来这个聚福菌公司生产规模小,只有五十个大棚,现在全区香菇大棚已裂变发展到850个,目前我们正在新建一百个大棚,那么全区的香菇大棚就可以增长到950个大棚。”开发区坤达农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川江如是说。
据了解,目前富农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带动全区13个村近320户1100人发展香菇种植。开发区香菇产业已成为全市最大的香菇产业基地,今后开发区年生产香菇可达一万吨以上,年产值可达六千万元以上,可带动2800人就业,就业人口年收入可达到67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