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银丙作报告
报告现场
直面食用菌栽培困境 工厂化关键技术尚需突破
报告中,边教授首先对我国目前草腐菌栽培、木腐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据了解,草腐菌栽培主要以发酵料床栽和发酵料框栽的形式进行,而木腐菌栽培则以段木栽培、代料栽培的形式进行。然而这两种形式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他指出,发酵料质量难以控制、设备设施投入、劳动强度过大是草腐菌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而木腐菌栽培过程中从需要的木屑、配方、装袋以及其需要的无菌操作,到菌种准备、灭菌、养菌控温、催蕾条件、出菇环境都有要求。会上,他就香菇代料栽培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消耗林木资源,套袋、刺孔、补水、采菇流程以及春栽、秋栽、夏栽香菇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阐述。
谈及工厂化,边教授认为香菇工厂化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关键技术尚需突破。他也直言不讳的指出工厂化香菇存在的问题,“农业香菇”永远比“工业香菇”便宜,香菇栽培的多潮次、零星出菇、分散采收决定了采收不能够机械化,工厂化的水泥砖墙永远没有大棚通风接“地气”,工厂里难以出“花菇”,而鲜菇“水菇”多,品质差、风味差。
秸秆工厂化栽培香菇急需研究和规模化应用 液体菌种将成必然趋势
据了解,木屑资源受到森林资源保护的约束,大量作物秸秆资源浪费急需转化利用。在此背景下,边教授指出,秸秆工厂化栽培香菇急需研究和规模化应用。对于秸秆代替木屑的问题,他则认为:“不是不能代替的问题,是最多能替代多少,是秸秆预处理技术问题,是配套栽培模式创新的问题,是产品质量的问题。”
报告中,边教授特别指出,香菇菌种生产方式必然从固体菌种转变为液体菌种。他也阐述了原因:设备水平提高,发酵罐小型化,能够适应各种需求;香菇企业增多,意味着香菇栽培量增大,对菌种的要求提高;液体菌种自产自销,不需要对菌种进行长途运输。但在选择配方上不仅只考虑菌丝干重,更要关注所得菌种接种到菌棒上后的生长性状和出菇情况。影响香菇液体菌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接种量,一般选用0.5%|(v/v)的接种量;温度,提高温度加速菌丝生长,温度过高引起老化;pH值升高,会引起菌丝球增大,菌丝球个数减少;通气量,通气量过少则易产生较大的菌丝球,通气量过大,则易产生大量的菌丝片段,增加菌液的粘稠度,降低流动性;发酵周期(菌龄),选择处于指数生长期,活强力的菌种;消泡剂的选择与浓度控制,表面活性剂,促进菌丝体生物量的提高。
最后,边教授总结到,逐步“消灭”堆料发酵,开发发酵池通风发酵;逐步“消灭”固体菌种,开发液体菌种生产应用技术;逐步减少自然养菌,避免高温烧菌,推广空调下控温养菌;逐步替代木屑,提高秸秆用量,开发木腐菌秸秆栽培;避开全面工厂化陷阱,开发适度设施化与机械化技术;开展菌根苗合成技术攻关,淡定坦然开展菌根驯化是食用菌栽培模式创新的新方向。
2017第二届全国羊肚菌大会安排了特邀报告、主旨报告、羊肚菌栽培技术研讨会、羊肚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会议、羊肚菌产业化发展圆桌论坛及基地参观等内容及活动,同期还举行了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二十六个省市地区的400余名参会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此次大会由中国菌物学会、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主办,由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易菇网承办。业内主流专家云集,报告水平高,参会代表充满热情,会议组织服务周到,是一次专业性强、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的行业盛会,奏响2017年食用菌行业活动华美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