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增加,对于菇农来说本应该是件大乐事,可是,仙游枫亭的许多菇农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反而为临近的年关忧心忡忡。1月11日上午10点多,仙游县枫亭镇溪南村一家蘑菇收购站,人来车往,平板车、三轮车、摩托车……菇农们用各种运输工具,忙着将蘑菇送进收购站。然而,许多人的脸上却挂着淡淡的忧愁。
“明明知道亏本,但菇农们还是要赶早采了蘑菇送来。没法子啊,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成为一堆堆垃圾!”看着一张张为丰产蘑菇而发愁的脸,热心的溪南小学教师林玉如一声叹息。
蘑菇种植蘑菇是溪南村的支柱产业,村里许多村民靠此为生。因前年蘑菇有了好收成,去年村里一下子又增加了不少菇房,从大约1500座菇房增加到约2400座,全村种植蘑菇的村民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谢洪贵是溪南村的一名普通菇农,从1971年就开始种植蘑菇,没想到,今年却成了他最难过的一个年头。像其他菇农一样,他从下半夜12点多就开始赶着采摘蘑菇,直到次日上午10点多仍滴水未进。他说:“今年老天作美,产量是历年来最高。可价格较去年来看,却跌了一倍多。”
去年的蘑菇收购价,一公斤约在八九元,可今年却只剩下了四五元,有的甚至不足两元。
谢洪贵说,今年的原材料特别紧张,许多菇农不得不从江西、湖南等地通过火车将稻草运来。路边偶尔出现的一堆牛粪,菇农们也是抢着要。而雇工的工钱,也从去年的20多元涨到如今的四五十元。
“辛苦些没事,投入增加也没事,但总不该亏本啊。”陈燕辉是枫亭镇东宅村的村民,看到去年菇农们收入不错,他也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10座菇房。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起早摸黑,忙碌了半年,却碰到了这样的场面。
市农业局食用菌办负责人蔡斯明介绍说,莆田市是国内蘑菇主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广大菇农已熟练掌握蘑菇标准化生产技术,其产品质量居全省之最,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短平快项目。据统计2005至2006产季,全市蘑菇所创的产值,占全市农业产值的13.2%。
他介绍,蘑菇主要靠出口,今年莆田市蘑菇的种植面积虽然较上一个产季增加了30-40%,产量也有所增加,但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出口量制约,致使蘑菇市场价格下跌。
他说,菇农应先找市场后生产,发展订单农业,“手中有订单,种植心不慌”。同时利用区域地理优势,成立相关协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让农民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