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树庭教授学术访问活动在上海举行。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菌菇学家集聚一堂。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张树庭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最新学术成果《栽培和环境对香菇的影响》,积极为庆元“发声”,也为“庆元香菇文化”全球申遗提供重要依据。
今年3月份,87岁高龄的张树庭,历经1年多时间,潜心专研的最新学术成果《栽培和环境对香菇的影响》学术论文在《牛津研究环境科学百科全书》发表。该书多次提及“中国香菇发源地”庆元,书中明确指出“早在1997年,作为中国香菇发源地的庆元,60%的群众参与食用菌产业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香菇城’”。
多年来,张树庭为传播蕈菌学,足迹遍踏世界五大洲,为中国和世界食药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世界上第一位定论“中国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起源地”的考证者,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张树庭情系庆元,为访“香菇之源”曾先后8次到庆参加学术交流访问。早在1989年张树庭教授第三次来庆元考察论证时,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祥地,并亲笔题词“香菇之源”。同时,张树庭在参加世界菌业的交流与合作中,经常以“菇城”名誉菇民的身份,积极向世界推介庆元香菇,以此提升“庆元香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美誉度。
作为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如何保护好“香菇文化”这一传统农业系统,推动庆元香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庆元县于2012年启动“庆元香菇文化申遗”工作,2014年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主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3月与全国其他27个传统农业系统一起被列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鉴于张树庭教授在世界菌菇界的影响力,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将为庆元县“庆元香菇文化”全球申遗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在上海学术访问期间,张树庭十分关注庆元县食用菌全产业链转型发展,向庆元县参会的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同时,他还将发表于《牛津研究环境科学百科全书》中的学术论文《栽培和环境对香菇的影响》原书稿亲笔签名后赠予庆元县保存留念。此外,庆元县副县长、吴三公第26代后裔吴小军代表县委、县政府及吴三公后人,向菇城的“荣誉市民”和庆元最亲密的朋友——张树庭赠送了代表友谊信物的“菇民钥匙”和吴三公神像,将永久珍藏于上海农科院张树庭学术精品珍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