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网讯: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传统食用菌种植规模和工厂化企业数量逐渐增加,部分常规食用菌品种已接近市场饱和状态,竞争日渐激烈,市场上不常见的珍稀食用菌走进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眼帘。其中,冬荪以其独特的形状和营养价值,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据了解,冬荪,学名白鬼笔,又称竹下菌、竹菌、无裙荪,为鬼笔科、鬼笔属真菌。冬荪不仅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其菌柄、菌托和子实体还可入药,药性为甘,淡,性温,有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痛。冬荪还可抑制腐败菌生长,作为食品的短期防腐剂。
价格可观 栽培潜力大
冬荪在国外,如法国和德国的一些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超市里常有新鲜或者腌制的冬荪销售,国内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目前,市场上主要还是靠野生采集加工为主。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冬荪之乡”贵州大方县是冬荪的主要产区之一,冬荪产业已扎根大方,形成规模化种植,并逐渐成为业内焦点。自2011年后,冬荪的价格较高,是竹荪的两倍左右,随后大方县逐年增加栽培面积,2013年度的产量合计在2吨左右,价格为400—450元/斤;2014年度总产量为6吨左右,单价在280—350元/斤;2015年度大方县及周边地区栽种了大约有2000亩,产量预计在20吨以上,价格在250—300元/斤,主要销售网点为昆明、武汉、广州、贵阳和成都等地。
多渠道销售 市场潜力初步显现
目前,随着市场对冬荪产品需求量的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重视以及具备实力企业销售手段的运用,冬荪销售由依靠山货收购商上门收购转向多渠道销售,产品附加值也得到不断提升,代理商逐渐增多。
线下实体店、特产体验店、旅游景点、电商平台、手机微店、微信公众平台等传统销售与现代销售模式的有效结合,使冬荪产品不断得到外界认知和认可,市场潜力逐步显现。
行业关注 政府支持 冬荪将成下一任食用菌“网红”
2016年6月9日,“冬荪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作为2016第四届全国天麻会议一项重要会议内容在贵州大方县召开。吸引了来自国内外40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共同探讨冬荪产业的发展前景。
论坛上,时任大方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朱国胜,对大方冬荪产业发展现状及栽培技术进行了阐述。他表示,大方已成立冬荪协会,并将朝着品牌培育的方向发展。据介绍,冬荪地方质量技术标准已在编制评审阶段,冬荪品牌策划及品牌包装设计等也在进行,冬荪即将由贵州大方走向全国。
产业起步“风口” 抓住机遇做强深加工
目前,冬荪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依托于科学研究,对优良菌株开展收集及评价,优化栽培技术提升研究,营养成分分析与销售市场拓展也在有序进行,冬荪精加工产品正处于研发之中,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加之养生理念盛行,尤其是伴随着猴头菇等珍稀菌菇深加工产品被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菌菇产品的保健功能逐步深入人心,为冬荪产业的精深加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