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立坤 实习生解保童
也许是因为久居繁华的城市,人们渴望感受大自然的亲切,本报上周四推出的采蘑菇活动受到广大热心读者的追捧,100个名额不到两个小时就报满了。1月12日活动当天,将近150位读者来到蘑菇采摘园,活动现场的火爆让记者深深体会到都市人对大自然的渴望。
活动当天早上,虽然天空飘起了雪花,但不到9时就有读者赶到了活动集合地点。很快,不大的采摘园被参加活动的读者们挤满了,采摘园的工作人员都忙不过来了。采摘园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家刚刚进入采摘园时都非常兴奋,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过来,孩子们见到丰满的蘑菇都欢呼起来。他们兴奋地摘着,连挂在蘑菇棚顶部起装饰作用的平菇包都没有放过。“我早就听说省会有个能采蘑菇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次你们搞活动,我看到报纸就报名了。”一位拎着两大袋子蘑菇的读者告诉记者,其中一袋子是给邻居带的。
采摘园刘女士告诉记者,其实早晨8点就有人过来了,活动过程中还不停地有人赶过来,“有位读者本来报了4个人,结果来了7个,有的则是听周围朋友说报名参加采蘑菇,也就跟着过来了。”正说着,一位住在小马村的老大爷带着老伴来了,他一进门便问:“我们从家蹬车蹬了一个小时,没来晚吧?蘑菇采完了吗?”工作人员听到这话都乐了。“这儿有几千个菌包,足够上百人采的,放心吧,大爷。”听到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老大爷才放心。
蘑菇丛中,读者们一边乐呵呵地采着蘑菇,一边听着工作人员介绍各类蘑菇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一位张女士看到伞状的菊黄色蘑菇,兴奋地说:“这个蘑菇真漂亮,怎么吃啊?”工作人员告诉她,这叫金针菇,菌盖滑嫩、柄脆、营养丰富,它的帽可以摘下来炖汤,杆可以凉拌,并且这种蘑菇有利于补脑。听到这儿,张女士立即采了一大包,“市场上的金针菇都没有这儿的丰满,要不怎么一下子我没有认出来呢。我儿子正上高中,回去给他好好补补。”一位4岁的小女孩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正采鸡腿菇,蘑菇的根部很浅,她毫不费力地就拔起一个大个头,问妈妈:“妈妈这个像鸡腿,好吃不?”妈妈笑着说,“这是鸡腿菇,吃起来很滑溜,味道超棒。”采摘园工作人员又补充说,这种蘑菇炒、炖、煲汤都可以,经常食用有助于增进食欲、消化、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采蘑菇的乐趣无穷,吃蘑菇当然更加美味了。采摘园特别邀请燕凤楼的师傅给大家调制了蘑菇饺子馅,有肉的也有素的。“蘑菇馅用的是大家常见的平菇,如果觉得好吃回家就能自己调,既经济又好吃,还有营养。”不一会儿,热腾腾的饺子便出锅了,每个人端着一个小纸杯品尝着美味的饺子。“我还要吃!还要吃!”也不知道是因为饺子的美味还是这种吃饺子的气氛,一个小姑娘不停地催着爸爸去要饺子,“你还想在这里吃饱啊?”这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就跟过年一样喜庆!一个小胖子吃完后还一个劲儿地缠着妈妈说:“回去你也要包蘑菇馅饺子给我吃!
采摘园入口处造型各异的蘑菇吸引了很多老年人的目光,他们感兴趣的是怎么在家里种植蘑菇。当然,这也是本次采蘑菇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年从事食用菌培育的张技术员给大家详细讲解了蘑菇在玻璃柜中的种殖。“要是养在阳台上太阳光直射怎么办?”“我们一下子能吃那么多蘑菇吗?”关于这些问题技术人员都给了详细的回答。一位酷爱种植花草的胡大爷听完介绍后,当即表示自己要种,一下买了6个菌包,打算体验种植花草外的种蘑菇的乐趣,一位女士则订了6个玻璃箱准备回家养蘑菇。有的读者可能是时间紧张没有空闲时间,干脆把采摘园里正在生长蘑菇的菌包买了回去,“回去就吃新鲜的,而且这菌包还能往外长。”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3个小时了,读者们都满载而归。临走,一位家住桥西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吃蘑菇都是去菜市场去买,今天来采摘园采蘑菇,感觉这些新鲜的蘑菇和市场上卖的手感就是不一样,而且自己还享受了采摘的乐趣,了解了食用菌的知识,收获不少。“你们以后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