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03/1458499711944.jpg)
易菇网讯:“在中国,已知的野生食用菌已有1000余种,95%以上还未被驯化利用,还有许多种类有待发现,种类资源潜力巨大。”6月23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研究员在第十一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2017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暨第四届中国食用菌博览会主题报告环节如是说。
会上,李泰辉研究员对我国野生食用菌物种资源概况、利用情况、近年野生食用菌驯化进展以及我国食用菌物种资源开发潜力作了相关报告。他指出,合理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具有促民增收、调整种植结构、生态循环、改善膳食结构、引领健康等重要意义。
我国特有种非常丰富 种类资源潜力巨大
据介绍,我国野生食用菌物种非常丰富,已报道的有1000余种,且还在不断增加中,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 (曹旸等, 2011)、尖顶羊肚菌Morchella conica (杜习慧等, 2014)、芬娜冬菇Flammulina fennae (张智等, 2017)等种类先后被收录。
据统计,世界野生菌数量有2300种,而中国就占到1000余种,95%以上还未被驯化利用,还有许多种类有待发现,我国野生食用菌种类资源潜力巨大。李泰辉研究员还介绍到,我国特有的食用菌十分丰富,云南等地的可食的特有牛肝菌就有众多种类,而对干蘑属新种如椭孢子拟干蘑、中华干蘑、硬毛干蘑等种类的研究也陆续被发表,可食用的珊瑚菌、伞菌、干蘑、鸡㙡、口蘑等部分种类也是我国特有的,我国食用菌资源十分雄厚。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03/1458503511944(1).jpg)
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广阔
报告中,李泰辉研究员特别谈到了我国野生食用菌物种资源利用状况、近年野生食用菌驯化进展,并分析指出我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广阔。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野生食用菌驯化成果颇丰,冬虫夏草、蝉花、玉木耳、暗褐网柄牛肝菌、羊肚菌(多个栽培品种) 、广叶绣球菌、牛樟芝、长根奥德蘑(及其近似种)、柳生田头菇(柳树菇)等品种均成功取得人工驯化。
报告中,李泰辉研究员谈到了我国食用菌物种资源的五大开发潜力。其中,第一大潜力表现为我国拥有多个最值得驯化利用的种类,如中国羊肚菌Morchella有30种,其中20种仅见于中国,而块菌、灰肉红菇、亚高山绣球菌鸡㙡等均为极具价值且有待驯化名贵食药用菌;第二大潜力表现为目前新种还在持续增加中,他列举了巴楚马鞍菌(巴楚蘑菇)和戴氏牛肝菌,这两个品种均与过去发现的有所不同;第三大潜力表现为新的活性成分不断发现,数百种真菌资源尚待挖掘,这将成为食用菌的增长点;第四大潜力表现为发酵工艺不断革新将加快推进食用菌各个产业进程;第五大潜力表现为利用基因组测序解析食用菌,将引发活性物质生产的巨大革命,李泰辉研究员认为,未来大型真菌的活性物质生产亦会成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产业链。
![](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03/1458511311944.jpg)
最后,他介绍了团队近年发表的重要食用菌广东虫草和白肉灵芝。据介绍,广东虫草成功实现人工栽培并已获批“新资源食品”。而由该团队发表的白肉灵芝已大面积栽培,有着质优、价高等优点,并有多项专利,目前已成为西藏地区栽培的主要品种。
此次会议由中国菌物学会主办,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山西省农业厅蔬菜管理站、易菇网承办, 来自全国多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4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设置有主题报告、专题报告以及食用菌基础科学及生物技术、食用菌遗传与育种、食用菌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食用菌营养健康及采后技术、食用菌产业发展与科学技术问题四个分会场以及药用真菌与开发研讨会、珍稀食用菌发展研讨会、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共计60余场专业报告。同时,为适应食用菌学术与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助推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会期有50余家食用菌企业带来了数百种食用菌产品,涉及食用菌原辅材料、机械设备、消杀药品、食用菌休闲快消品等数千种食用菌初级和精深加工产品亮相。此次会议注重学术与产业的结合,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学、研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