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北麓,阳光明媚,繁花似锦。自1999年7月起,福建省先后选派了7批共891名优秀援疆干部,截至2016年底共实施对口援疆项目近400个,投入援疆资金25.99亿元,有力推动了新疆昌吉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在美丽的庭州大地上,与新疆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用青春和汗水谱写福建援疆新华章。
5月初,玛纳斯县冬春双孢蘑菇生产进入尾声,菇农普遍喜获丰收。玛纳斯县试验站蘑菇种植大户伊正超喜笑颜开地说,他种的层架式双孢菇每平方米产量20公斤,利润达80元,一年两茬,纯利润达10万元以上。
在2010年前,玛纳斯县基本没有农户种植食用菌,市场上的食用菌产品几乎都是从外地调入。
福建援疆工作队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经调查研究,并组织援疆食用菌专家实地种植实验,认为昌吉州发展食用菌产业优势显著。
首先当地棉籽壳、玉米棒等农业下脚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同时,很多村镇都有闲置的菜窖、羊棚等,稍加修整即可用于食用菌种植。此外,当地气候条件好,昼夜温差大,菌菇生产期比沿海地区多2-3个月。
玛纳斯县农业局食用菌技术员翁垂芳介绍,6年来,三明援疆指挥部和当地政府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培育和壮大食用菌产业。为增强食用菌产业的自我造血功能,还援建成立玛纳斯县农民食用菌技术培训学校,三年来共培训当地农牧民1000余人。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福建省有关食用菌专家为当地农牧民授课,并安排食用菌种植大户、食用菌专技人员到三明考察培训。
在福建援疆工作队的支持下,昌吉州的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向优质化、特色化发展。至2016年底,玛纳斯县有食用菌大棚160个,林地套种300亩,食用菌年产量达760万袋,产值7300多万元。呼图壁县引进总投资1.3亿元的福建农业现代化示范企业,建设现代化蘑菇培养生产工厂、菌种厂、产品加工厂以及技术研发中心,形成食用菌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昌吉州党委副书记、福建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黄鹤麟表示。5月9日,由昌吉州、福建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共同主办的福建·昌吉食用菌产业项目技术对接会在玛纳斯县召开。这是“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机制服务昌吉产业发展模式的首次试水。福建省“6·18”虚拟研究院食用菌产业技术分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胡开辉一行对食用菌工厂进行技术诊断,并对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针对性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