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21/0943475540172.jpg)
合影
在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2017年7月17日)前夕,为充分学习菌物命名法规,了解法规变化趋势,同时也作为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项目的培训内容,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菌物学会共同主办的“菌物命名法与多样性编目研讨会暨讲习班”于7月11-15日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3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多位菌物学相关领域科研人员参与了学术研讨会和培训学习。
本次研讨会和讲习班共邀请到国内外18位专家做特邀报告。李玉院士(吉林农业大学)在开幕式上指出,此次研讨会和讲习班是我国首次将菌物命名法原则与名录编纂放在一起探讨,这个活动将载入我国菌物分类、命名和编目的历史;而且,讲习班将为我国菌物学科培养一批新生力量,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菌物分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几个专题展开了讨论。在命名法上,David Hawksworth教授(英国皇家植物园)对菌物命名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了精彩报告,姚一建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所)与参会者共同探讨了国际命名法规和汉语学名法规的基本要点。在多样性编目进展方面,魏江春、庄文颖(中科院微生物所)院士,马克平(中科院植物所)、Paul Kirk(英国皇家植物园)、姚一建(中科院微生物所)、杨祝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研究员、王琦(吉林农业大学)、张修国(山东农业大学)、孙广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东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教授分别介绍了全球菌物多样性编目现状、英国菌物名录和中国地衣型真菌、盘菌、黏菌、卵菌、无性型真菌、农作物病原真菌以及中国医学真菌的多样性编目和红色名录研究现状。就菌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发展趋势,魏江春、庄文颖院士,Paul Kirk、刘杏忠(中科院微生物所),白逢彦(中科院微生物所)、杨祝良、李泰辉(广东微生物所)、赵瑞琳(中科院微生物所)等研究员评述了地衣型真菌、子囊菌、真菌基部类群、圆盘菌纲、酵母高阶单元、担子菌、蜡伞科和蘑菇科等类群的进展。此外,郭良栋和蔡磊(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分别就DNA高通量测序与条形码技术的真菌多样性研究现状和真菌物种的概念、物种的识别及国际真菌分类委员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1.webp](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21/0944115640172.jpg)
特邀专家
![20.webp](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21/0944306440172.jpg)
特邀专家
讲习班中,David Hawksworth、Paul Kirk和Patricia Wiltshire(英国南普敦大学)三位教授通过集中授课、分组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对菌物名称的有效发表、合格发表、优先权、模式标定和确定正确名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讲习班结束时,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杏忠主任、中国菌物学会郭良栋常务副理事长和授课专家一起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3.webp](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7/21/0944521340172.jpg)
会场
通过研讨会和讲习班的学习,学员们纷纷表示专家们传递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受益匪浅,在这里,学员不仅了解了菌物命名法规的基本原则,而且活跃的授课方式也提供了与专家更多的交流机会,便于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进行释疑。为了方便沟通和信息共享,会务组还为本次活动建立了网上交流平台。学员们盼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此相关的论坛和培训班,以期提升研究水平,把我国的菌物研究推向国际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