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7176540172.jpg)
论坛现场
易菇网讯:8月11日下午,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菌物汉语学名研讨专题论坛”在湖北宜昌馨岛国际酒店召开,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姚一建研究员主持了会议,论坛就菌物汉语学名问题与现场参会代表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据了解,过去菌物命名原则均遵守《国际藻类、菌物、植物命名法规》(原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2017年7月在深圳举行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中,对菌物的命名法规有关规定正式改为国际菌物学大会管理。
![0 (1)](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7481840172.jpg)
我国有关菌物汉语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开展现代分类学研究还只是大约100年的时间。比较重要的工作如《中国的真菌》(1963)、《中国真菌总汇》(1979)。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76年12月出版的《真菌名词及名称》 是我国收集菌物拉丁学名最全面、汉语学名最规范的著作,包括有菌物各类群约13000个不同阶元的拉丁和汉语学名;为广泛接受的菌物汉语学名权威文献,往往被作为菌物汉语学名命名的参照起点,该书于1986年10月第二次印刷。
据介绍,1986年10月中国植物学会菌物学分会组织召开第二届全国真菌、地衣学大会,旨在建立一个菌物汉语学名系统,稳定使用正确的汉语学名。 但大量的研究工作都只是涉及在中国报道的物种,汉语名称的规律不明显并且不一致、不稳定。
论坛中,姚一建研究员特别提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评估工作,覆盖了我国报道的大型子囊菌、大型担子菌和地衣型真菌87%左右的种类。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对我国报道的14511个大型真菌物种名称进行了整理校对和订正,确认了13560个名称,并从中排除了3850个异名,最终确定了9710个评估对象的科学名称,同时对上述评估对象的汉语学名进行了整理审定,订正汉语学名2000多个,新拟汉语学名近1200个。
![0 (2)](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8248940172.jpg)
姚一建研究员作报告
随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科作了《菌物汉语学名探讨》的报告。他表示,通过核查工作,从文献中选定或修订了属名446个,种及种下分类的单元汉名4318个。本次的红色名录评估了中国大型真菌9710种,其中1268种的汉名来自《名称》、2174种来自《中国地衣综览》、3937种选用了上述从文献中选定或修订的汉名,而余下2331种需要新拟汉名。
![0 (3)](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8362040172.jpg)
王科作报告
![0 (4)](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8499540172.jpg)
![0 (5)](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8582440172.jpg)
![0 (5)](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8/11/1748582440172.jpg)
有关真菌命名著作
据了解,人类认识生物物种和生物资源离不开生物分类单元的名称,为了保证名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国际上有各种命名法规管理和规范各类生物名称的命名和使用。随着学科的发展,我国菌物汉语学名命名亟待规范,这一部法规也需要修改和调整,以适应菌物分类的迅速发展,本次论坛的召开进一步推进了学科的发展和稳定菌物汉语学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