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01_attpic_brief](http://images.emushroom.net/201709/07/0920351940172.jpg)
花溪区久安乡着手打造继“茶产业”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林下食用菌,推动绿色农产品实现“泉涌”发展,通过产业带动助推“高一格”脱贫。
久安乡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通过“领导带动、部门联动、干部行动”的工作模式,由乡领导、包村部门、村干事协作制定“一村一策”,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经过5年的努力,久安乡完成了从挖煤的“黑色经济”到种茶“绿色经济”的转变,把过去的“煤山”改造成“茶山”,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山”。如今的久安乡森林覆盖面积已达52.6%,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称号,久安的“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乡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茶产业相关工作,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9年的3150元跃升至2016年的12354元。
今年,为了让“百姓富、生态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久安乡又结合全乡山林茂密,水源丰富,土质优良、适宜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选定了以打通村为试点的“林下食用菌产业”作为第二大扶贫产业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困难群众致富。
地处久安南面的打通村,位于二环林带范围,属阿哈湖二类水源保护区,现有林地5000多亩,经专家论证,可用于菌类种植的林地约2000亩。自2015年以来,该村陆续试种了11100余个菌包,包括平菇、鲍鱼菇、猴头菇等品种。据介绍,打通村的菌包原材料采取稻草、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菌包废弃后还可以转化为生物肥料被再次利用,避免了以往田间地头焚烧秸秆而产生的空气污染。目前,林下食用菌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已初获成功,仅猴头菇种植已达2万棒。
为提高当地农户的食用菌种植技术,久安乡于8月24日,组织乡、村两级干部,种茶能手,部分农户及低收入困难户70余人开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培训中,贵州大学食用菌专家徐彦军教授结合久安乡实际,着重进行猴头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据悉,近年来,为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让群众享有更多改革红利,花溪区在抓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中,结合扶贫攻坚“大比武”工作的安排部署,提出了“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发展战略,通过辖区各乡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大发展,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升级版。
到今年底,久安乡种植的猴头菇可达5万棒,预计产量3万斤左右,预计产值近100万元。下一步,该乡还将深挖优势资源和隐藏资源,在全乡推广以猴头菇为代表的林下食用菌种植,积极探索低收入困难户入股参与食用菌种植的模式,依托贵阳石板农产品物流园和电商平台,让食用菌产业助推低收入困难户“高一格”脱贫的同时,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