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有一座荒山,山上只长草和灌木,如今却被种上了青杠树。中科院派驻水城县院坝村党委“第一书记”韩力说:“这些青杠树的根下,3到5年后,就会产出黑松露,五厘米以上的能卖2000元左右一斤。”
据悉,松露是一种蕈类总称,多数在阔叶树的根部着丝生长。松露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其苛刻,专门生长在碱性和偏碱性的石灰岩发育形成的土壤中,只要阳光、水分或者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就无法生长,故而也有“贫瘠山地的宠儿”之称。
通过中科院多年的努力,人工培育松露获得成功。韩力发挥科技扶贫优势,成功协调到中科院精准扶贫STS项目2项,项目资金总投入60万元,在院坝村种植名贵菌类黑松露600棵,种植食用菌云茸30亩。“三次化验,多次测量,这里的湿度、温度、水分都适合种植松露。”韩力表示,“按照‘长短结合’的扶贫方式,一年种植终身受益,每棵树下的松露产量不一,少的有几两,多的有一两斤。种植松露有点‘赌石’的味道,得看运气,不存在均产,还存在变异,如果黑松露变成白松露,价格会更贵。”
韩力告诉表示,松露种植是一个全新的种植业,既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种植业,也不同于以往的林业植树造林,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管理严格、操作精细。“这600棵松露,预计年产量500斤,收入25万元。”
蟠龙镇宣传委员朱绍珺笑着说:“有中科院的专家‘坐镇’,院坝村种出松露一点都没有问题。”
谈及院坝村松露种植的发展未来,韩力非常激动,他说,这些种在石头缝里的树苗长大后,它的根部包裹住岩石,石漠化得到治理的同时,营养集中在树的根部,很容易产生松露。“这个项目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可治理石漠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又可以通过发展菌类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形成金山银山……为此,人民群众将原荒山命名为‘宝露山’。”
“宝露山”三个字被刻在一岩石上,山上栽种黑松露,山下是绿油油的万亩核桃林,林里种有松茸,目前处于采摘期,经常有人慕名而来。10月25日,前来采摘松茸的安女士说:“听说蟠龙有座‘宝露山’,过来一探究竟,虽然还没有看到传说中的黑松露,但采摘到了可口美味的松茸,也不枉此行。”
“松茸是6月份种植的,历时57天出菇,每亩产2000斤左右,是一个很好的短期扶贫项目。”韩力告诉表示,松茸的市场零售价为28元/斤,明年院坝村将发展种植200亩。
“这里以前一直丢荒,今年刚种的松茸,今天早上采了一次,下午继续采也能采到,真神奇,科学的力量就是大。”正在地里采摘松茸的当地村民朱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