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1月8日,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接到菇农宋大哥打来的求救电话,说自家大棚内栽培的平菇大量受杂菌污染,此外还有部分鬼伞类竞争性杂菌,损失惨重。接到电话后,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成员、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刘新华带领团队成员许万昌、李岩杰等一行三人来到现场一探究竟。
宋大哥来自临清市尚店镇司洼村,目前跟别人一起合伙经营着一家奎源种植农场,场内建有高标准食用菌栽培大棚32座,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受政府资助的扶贫项目。去年因经济效益良好,今年扩大生产,一次性投料100万斤,本想着大干一场,没想到却出现菌包大量污染的情况,这可让心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宋大哥愁坏了,无奈之下只有向聊城市农科院食用菌团队求救。团队成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菇棚内大量菌包感染绿霉,部分菌包内有鬼伞生长,此外菌包相互挤压的部位因高温缺氧平菇菌丝已经出现老化、“吐黄水”现象,有的菌丝甚至已经死亡。针对以上问题,团队成员多方查找原因,并详细询问生产的每一环节,不放过任何细节,最后得出初步结论为栽培原料玉米芯预湿不彻底导致发酵不彻底导致接种后杂菌大量生长;另外针对发菌慢、中间层受挤压菌包菌丝老化现象,提出降低温度,适当增加通风量并捯垛的建议。
这次生产意外情况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尝到甜头后盲目扩大生产加上生产过程不规范造成的。虽然经过团队成员的及时补救可以挽回部分损失,但是对菇农来说将会极大的打击他们种菇致富的热情和信心,这也对加快制定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才能保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